第二十三章 六部之主,天子剑出!

天子剑!

看到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从尚方中取出宝剑。

众人眼睛都直了。

这不仅代表着陛下的信任,还代表着陛下部分皇权。

上至亲王,下至庶民,皆有先斩后奏之权。

自国朝建立,近一百五十载,持过天子剑的,就三人。

太祖皇帝的刘伯温,建文皇帝的徐辉祖,和景泰皇帝的于谦。

刘伯温是奉太祖皇帝之命,监察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的军务。

徐辉祖是奉建文皇帝之命,在靖难之役中,作为南军主将,抵御太宗皇帝的清君侧。

于谦是奉景泰皇帝之命,在土木堡之变后,主持京师保卫战。

三人中。

除却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有辱天子剑之名外,刘伯温、于谦两人,完美完成了两代皇帝交代的任务。

每一把天子剑出,都代表着一场腥风血雨。

这是第四把。

国朝之内,又将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呢?

“谢陛下!”

刘次辅接过天子剑,喜上眉梢道。

有了天子剑,清丈田亩的阻力,就又小了几分。

谁敢阻拦,吃我一剑!

“陛下,内阁有奏呈上。”

李首辅看着天子剑就心里发毛,不想在清丈田亩国策上继续谈论,转移话题道。

陛下继位后,杀了很多人,有不少人是身居要位,不能一直空缺。

朝廷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除了礼部、刑部尚书安然外,其余四部,要么被陛下砍了头,要么在狱中自尽。

户部尚书之位,由刘次辅的次孙刘成学填补外,仍有三部尚书之位高悬。

吏部、兵部和工部,凡有左右侍郎无法决定的事,就呈到内阁。

这严重加大了内阁的政务压力。

以往。

内阁三阁老俱在,勉强能分担。

而现在。

刘次辅主动接下了清丈田亩的事,之后肯定会离京清察天下。

到时候。

内阁唯有两人,再承受三部的担子,恐怕就力有不逮了。

“阁老,吏部尚书之位,可有人选?”

朱厚照点点头道。

吏部。

负责全国朝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以及验封封爵、世职、恩荫等。

位高权重。

在朝廷中,有天官之称。

挑选继任者,是重中之重。

“回陛下,臣有三个人选。”

李首辅恭声答道:“吏部右侍郎梁储、詹事府少詹事杨廷和,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陕甘总督杨一清。”

闻言。

朱厚照心中一动。

梁储。

是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侍先皇于东宫。

后来,先皇登基后,诞生了他,又侍他于东宫。

前前后后。

梁储侍奉两代太子在东宫读书。

忠诚,毋庸置疑。

杨廷和。

也是成化十四年进士,那年,年仅十九岁,天才般的人物。

及第后,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

历任云南督学,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编撰、翰林院侍读和经筵讲官。

在弘治八年时,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东宫读书。

忠诚,无需存疑。

两人,都是曾经的太子党,而今的皇帝党。

杨一清。

是成化八年进士。

及第后,授内阁中书舍人。

这六部尚书候补的位置,代表了成化皇帝的信任和重视。

多年以后,杨一清没能按照内阁中书舍人的晋升曲线前进,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陕甘总督,距离九卿之位一步之遥。

鞑靼吉嚢部,收受延绥镇总兵江彬贿赂,转攻大同镇,致使大同镇生民涂炭的奏疏,就是杨一清朝堂上的。

而那后来,锦衣卫去捕杀江彬,还是持杨一清这个陕甘总督的手书,顺利将其诱杀。

朝堂序曲。

算是由此人展开。

“陛下,弘治十五年,杨一清是由前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才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

谢阁老出言提醒道。

官场。

虽然是人走茶凉之地。

但是这种举荐之恩,却是不能不报的。

在刘大夏诏狱中咬舌自尽后,文武百官躲之不及,杨一清却不做避讳,为刘家一门收的尸,下的葬。

知恩图报不假。

可那时陛下态度莫名,就敢做出这举动。

这样的人,倘若登上高位,难免让人担心是否会做出逾矩之事。

“君不疑臣,阁老,多虑了。”

朱厚照摇摇头道。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

若臣疑于君而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

若君疑于臣而不诛,则复疑于君而必反。

这不必怀疑什么。

“圣心浩荡,臣心悦诚服。”

谢阁老面露愧色,躬身道。

君臣之间的事。

陛下比自己更清楚。

“既然如此,就点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吧。”

朱厚照颔首道。

众人心生感慨,这杨一清,转来转去,还是转到了这翰林官途之上。

“兵部,和工部,阁老们有人选吗?”

“回陛下,以梁储、杨廷和之才,同样能胜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之职。”

李首辅保持恭敬,继续道:“不过国朝大贤如繁星,兵部左侍郎许进,亦是兵部尚书人选。

工部左侍郎曾鉴,进工部尚书,亦是可行。”

许进。

是天顺八年进士。

四朝老臣。

曾鉴。

是成化二年进士。

三朝老臣。

能力不错,可是,两人年岁大了些。

一人是正统二年生人,至今六十有八,一人是宣德九年生人,至今七十有一。

这把年纪,见识、能力、功劳,委以一部尚书为任,都能担当得起。

可谁知道,两人还能活几年呢。

“就以梁储为兵部尚书,杨廷和为工部尚书吧。”

朱厚照嘴角抽搐道。

不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该年轻化。

随便委以重任,容易因劳累过度而死不说,还耽误国朝政务。

“臣遵旨!”

三阁老行礼道。

自此。

六部尚书之位重新落定。

吏部尚书杨一清。

户部尚书刘成学。

礼部尚书张昇。

兵部尚书梁储。

刑部尚书闵珪。

工部尚书杨廷和。

诸事已毕。

阁老们和牟指挥使、黄督主、孙督主告退。

在踏出殿门时,耳朵微动,听到毕云的恭禀声。

“陛下,太主有感国朝艰难,愿与万民同甘共苦,特献上一千两百顷良田。”

……

国朝九卿新增了三位。

内阁次辅大臣刘健主持国朝清丈田亩国策。

圣旨连连。

举国沸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