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万众一心,大义灭亲!

自然死去。

王守仁脸色微变。

战场上。

意外无数。

上至大元帅,下至马前小卒,皆可能死去。

死两个参将,死一些千总、百总,不会引人注目。

这样。

王宪死在沙场上,也全了靖远伯爵一脉的名声。

为国尽忠,诸事随身灭。

倒是极好。

牟指挥使没再多说什么,这道圣旨,在锦衣卫内,称为军方内肃之事。

军方将校过万,有罪者,当然不止这两百多号人。

但以国朝律法,其他有罪将校或不至死。

当然。

这不代表饶恕。

这些有罪将校,如果死在北征沙场上,那么既往不咎,该论功行赏行赏,该封荫子孙封荫。

罪随身灭,功随子行。

如果没死在北征沙场上,重罪者,功过相抵,不惩不赏。

轻罪者,赏赐降级。

总之。

各有各的安排。

命运的馈赠,暗地里,陛下早就标注好了价格。

见王守仁在思索,牟指挥使没再打扰拱了拱手,出了天巡军驻地。

几日的光影,牟指挥使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摇了摇头,去乾清宫向陛下复命。

牟指挥使入宫不久。

英国公张懋就呈上了天巡军愿即日北征的军情。

本就是知晓的事,朱厚照唤来了礼部尚书张昇,让礼部择个起兵的好日子。

张尚书闻弦知雅意,当即就道,这明日,就是上佳出征之日。

天官赐福,百无禁忌!

是日夜。

圣旨降下!

天巡军驻地篝火通明,拔营起寨。

北征大部分粮草和大型军械,早就被王守仁提前派人运往大同镇。

这会儿,想必都到了。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不外如是。

前期准备就绪,三十万天巡军士动身,就比较简单了。

卯时时分。

全军抵达德胜门前。

德胜!

得胜!

取个好兆头。

但国朝军队也不是每次都得胜而归,就以英宗皇帝,也是从德胜门北上,照样被瓦剌打的落花流水,连人都被掳走。

差点赴了宋朝徽钦二帝的后尘。

没一会儿。

天光大亮。

军鼓被敲响。

火炮冲天而放。

震耳欲聋的鼓声、轰隆隆的火炮声,震醒了整个京城的百姓,家家户户走出门,打探着消息。

在得知今儿个是北征的日子,这全城的百姓,大人、幼子,全往德胜门而走。

拥军也好,凑热闹也罢,如此盛景,人生能有几回啊?

尤其是看到那数十里银甲之军,军容严整,神情坚毅,士气直冲云霄的场景,是人就会顿感豪情在心中拔地而起。

这就是我大明朝的倚仗!

这就是我大明朝百姓安居乐业的底气!

这就是我大明朝德被天下,福泽四海的豪情所在!

辰时一刻。

鼓声、火炮声暂歇。

军中号角声传扬四方。

朱厚照登上德胜门,俯瞰着这以亿两纹银计,打造的氪金军团,安全感倍增。

他与国朝国运绑定。

国运不朽,他亦不朽。

可鞑靼的存在,对他而言,就像是扎进肉里的刺。

一天不解决,一天就会疼,甚至,疼得厉害了,还有疼死的可能。

而今,终于能拔掉那根刺了。

太祖、太宗皇帝、仁宗皇帝、宣宗皇帝,曾把草原的异族打服。

而他,要把草原的异族彻底铲除!

“明军万岁!”

朱厚照龙躯前倾,双手扶着城墙垛口,震声道。

龙虎之音,顷刻间,在天地间响起。

“陛下万岁!”

三十万天巡军咆哮道。

一声高过一声,在天地间回荡。

“在日月山河的照耀下,尔将与鞑靼在草原决一死战,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自太祖皇帝起,十三次北击草原,数代将士归来的英雄魂,有自景泰皇帝起,誓死抵御瓦剌,泼洒的英雄血,此刻,他们就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朱厚照振臂高呼,继续道:“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杀!”

“杀!”

“杀!”

热血沸腾。

三军将士尽皆红了眼睛。

就连在旁围观的百姓,都不禁涨红了脸,奋声响应。

漫天的杀声。

似是要跨过数千里之地,冲入草原之中,以洗刷往昔的血海深仇。

人群中。

那些长寿的老叟,不由得热泪盈眶。

京师保卫战,才过去五十六年,那年,少年的他们,幼年的他们,都曾为国朝存亡贡献一份力。

直至今日,亦忘不了瓦剌在京师城外耀武扬威,大行杀戮的残暴景象。

梦魇,始终笼罩在每個长寿者的心上。

现如今,垂垂老矣的他们,却是看到了新皇陛下欲要为国朝,欲要为他们祛除心尘的模样。

他们,没办法再像当年那般,站在城墙头,挥舞着刀剑,与异族人拼杀。

能做的,唯有为国朝将士摇旗呐喊,以壮军威。

但如若国朝需要,他们,仍然可以随时为国朝,为同胞,悍不畏死与异族人一战。

“陛下万岁!”

“大明万年!”

“陛下万岁!”

“大明万年!”

“……”

声嘶力竭的呼喊。

是天巡军最佳的壮行酒。

“出征!”

朱厚照重重拍打着城墙,铿锵有力道。

北征大元帅王守仁、北征先锋大将仇钺、北征首领官张懋,甲胃在身,未能全礼,于马背上施礼后,拨转马头,起兵。

鼓声大作!

火炮声大作!

三十万天巡军脚踏大地的声音,成为这世间最雄壮的乐曲,随着大元帅、大将军,毅然决然向北而去。

顺天府,到大同镇,不过八百里,而沿途无数百姓相送,直至百里不绝。

诸多士人登高望远,感慨此等盛景,军心、民心,一心,古来少有。

也有不少士人面露忧色,陛下初登基,方才半年,就如此勤兵黩武、盛食厉兵。

于国朝而言,未尝是件好事。

史记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然。

此战乃是吊民伐罪。

国人不容置喙。

只能望北征后,陛下能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吧。

权当做是后话吧。

这世间。

纷纷扰扰。

这京城。

有人走,就有人来。

正阳门。

一辆马车缓缓驶来。

不惑之年的举人,国朝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内阁次辅大臣的三子刘杰,掀开马车帷裳,听着百姓口中的盛景,眼中流露出遗憾之色。

紧赶慢赶,这北征之景,依然未能得见,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不过。

以后大抵是常在京城了,等到天巡军得胜归来,见到那浴血之后的强军,想必更为震撼人心。

“小少爷,咱们先去次辅府落脚吗?”

马夫询问道。

自家老爷,是国朝内阁次辅大臣,有着先皇赏赐的府邸。

按理说,小少爷入京,要先去拜见老爷,只是,老爷去执行国策了,未在顺天府内,就可另作安排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