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吃惊吃出惊吓!

“没什么,开玩笑的。”苏枫转过头,漫不经心地说:“有件事我忘了告诉你。最近,我一直呆在聚合物实验室,研究一种新材料。如果你有空,请帮我联系马老,请他过来。我想问他一些问题。”

“新材料?你不是继续研究柔性耐热材料吗?”老张不太明白。苏峰最近的研究和以前有些不同。在此之前,他会术业有专攻,现在看来,雨露接沾。

“弹性材料要陆老师和陈院士去拿,现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进展,所以我不打算参与。我现在正在试验碳纳米合金。你应该知道这件事吧?”苏峰打开试管,把固化液倒进去,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老张摇了摇头。“我没见过那东西,但我对碳纳米有所了解。这种材料主要是重量轻,强度高。但是柔性材料有这些特性吗?”

老张说到点子上了。

如果只是粗略对比的话,柔性材料和碳纳米合金好像差不多,都属于轻质高强材料的那种。

即使是柔性材料也有耐热的优点。

这是碳纳米合金完全不能比的。

苏峰知道老张会这么想,于是耐心地给他解释,“柔性耐热材料确实不错,但是它有个问题,强度不够,这是相对于碳纳米合金而言的。你知道我们江北实验室是怎么把柔性材料应用到江北的吗?”

“这是经过多次叠加的。我们将20多层柔性材料堆叠在一起,最后挤压成型。这时候柔性材料的强度真的很高,可以正常地贴在身体上。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柔性材料就容易产生金属疲劳。”

“但这意味着它不再轻了。”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听陆琴说过柔性材料的相关特性。如果只是用在航天设备上,对多出来的质量不会有太大影响。”老张还是不明白苏峰为什么会痴迷碳纳米合金。当然,我就是不明白,他不会阻止苏峰这么做,相反,他会很支持。

苏峰放下手头的工作,再次舒展了一下肌肉,最后问道,“如果材料不是用在太空,而是用在人体上呢?我想你很清楚,那些你不必在意的品质,对于实物消费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应用于人体?”老张愣了一下,突然说:“碳纳米合金不是你的终极目标。你想学什么?”

苏峰把手放在写满化学式的黑板上,然后转动,背面露出来了。

之前画的那些外骨骼草图让老张大吃一惊。

“这是外骨骼?你打算这么做吗?”老张画了一张草图,外骨骼的形状让他大吃一惊。

苏峰绘制的外骨骼比现阶段开发的外骨骼更加精细。不再是钢铁支撑的笨重家伙,而是紧密贴合身体的半包覆装甲。

“现在你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要研究碳纳米合金了吧?”苏枫笑道:“薄如一张纸的碳纳米合金的抗拉强度在3530Mpa以上,按照1MPa=1N/mm2,就是3530N/mm2。换算成1mm2横截面积的合金面积可以承受3530N的拉力。”

“如果技术足够完善,可以开发出半厘米厚的碳纳米合金板,甚至可以抵挡一枚RPG。”当然,这并不意味着RPG的冲击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苏峰现在说的只是碳纳米合金的强度。

“如果我把碳纳米合金和柔性耐热材料整合在一起,那二次元材料会是什么样的?”

苏峰的话让老张陷入了短暂的萎靡,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最后,新材料可以用于太空航行。

他发现苏峰所想的一切都比普通人先进。

我的目光扫过那排草纹,最后停在全覆盖的外骨骼上。

它就像沉浸在黑暗中的盔甲,它有一个让人颤抖的名字——达斯·维达!

苏枫把那张卫生纸撕下来,放在桌上和老张一起享用。“这是我改得最满意的版本。当然,这是外骨骼从半覆盖到全覆盖的最后阶段。虽然慢慢突破需要一些时间,但如果实现了,母船上的每个人都会穿着它去太空探索。”

苏峰描述的科幻画面让老张感动。作为一个信念坚定的军人,他当然希望华夏能率先突破太空旅行的瓶颈。

达斯维达的想法更令人向往。

“如果达斯·维达真的能研发出来,我可以先体验一下吗?”老张有些期待地说道。

苏枫笑了笑,几乎肯定地答应了,“放心吧,一旦达斯·维达研制成功,你一定会先试。”

老张眼神坚定,攥紧了拳头。“我期待那一天!”

接到老张的通知后,马国栋立即从青岛赶来。作为国内顶尖的材料科学专家,他对特殊材料的痴迷特别疯狂。

尤其是听了苏峰对碳纳米合金特性的介绍,更是激动不已。

“如果碳纳米合金像你说的那么好,那么一旦开发出来,可以应用的场景有很多。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可以成为最完美的材料。”

马国栋自然知道碳纳米合金意味着什么。如果这种轻而硬的材料在生活中广泛传播,一定会提高整个社会建设和生活质量。这是科学技术的一大突破。

尤其是现在很多高端产业都受到材料的限制。

“正是你说的那样,但现在的问题是碳纳米合金极难定型,其分子结构与柔性耐热材料截然相反。”苏峰解释说,“如果说柔性耐热材料的化学分子是一个容易白万的0,那么碳纳米合金由于分子强度更像一个铁1。”

“我尝试过配制很多固化剂,但是无法整合碳纳米合金的分子。经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发现碳纳米合金的每一个分子都像一个互斥的磁铁,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无法聚集在一起。”

苏峰告诉马国栋他初步实验的结果。

闻言马国栋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我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在研究一些材料的时候,发现根本无法开发。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内部原子本身无法排列成有效分子。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材料本身的结构式是错误的。”

“不太可能。”苏峰无法向其解释,他是根据系统给出的图纸准备的。他只能变相肯定,“经过我多次确认,碳纳米合金肯定会被研发出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它的分子结构,而在于缺少一种外力来准备分子的结合。”

看到苏枫的眼神如此坚定,马国栋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好的,我将开始一个如何结合碳纳米合金分子的项目。到时候我会让我的学生转到山城实验室。”

“另外,我听老张说,你研究炭纳米合金的原因是为了制作单兵外骨骼?我认识一些人体工程学领域的朋友,有需要可以告诉我。”

外骨骼的研发不是秘密,至少山城实验室的成员有必要知道。只有认清技术发展的目的,他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但就目前来看,困扰苏峰的是材料问题,人体工程学问题他可以自己解决。

“好的,到时候我会通知你的。”苏枫没有直接拒绝马国栋的好意。安排完手头的工作,苏峰等到中午去食堂吃饭。

R&D地区的食堂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山城实验室目前的成员加起来不到50人,但相比之下,生产区的食堂会大3倍以上,两边供应的饭菜也大多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产区的食物热量相对更多。毕竟那些人大部分都是从事体力活的。

晚饭后,苏枫坐下来,看见陆琴和他们穿着健美的衣服走过来。

“冲压发动机现已进入第二阶段,但考虑到其启动原理,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应用体系。目前江北可能会被淘汰。”刘钦端着饭盘坐在苏枫对面,和苏枫说明了目前的问题。

“我明白了,你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研发。至于新的车身图纸,我已经在设计了。”苏枫淡淡道。

“山城实验室里又来了一批人。是你安排的吗?”陈清慢慢问道。

“嗯,马上把它带到这里,”苏峰谈到炭纳米合金时说。“他们主要负责聚合物实验室,和你的研发项目不冲突。我一定是提前做好了人员调配安排。”

“很好,看来你的计划相当大。说实话,我感觉在山城实验室期间,各方面都充实了很多,这是我在农科院找不到的。”陈清微微颔首,夹了一片绿叶,苏枫看着自己盘子里的食物相对清淡。

白思怡和威廉刚从健身房回来。

因为苏峰之前对山城发动机的研发太过迫切,山城实验室所有人都是在极高的压力下工作。

后来苏峰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可取。

无论是效率还是成员健康,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苏峰经过考虑,最终决定放宽工作效率,成立健身房,大家可以选择在吃饭前去健身房。

首先,这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其次,午休后你下午会有更多的精力。

几个核心成员都到齐了,苏峰就进入正题。“让我提前告诉你一件事。琴岛上的粒子对撞机还在建设中,刚刚从上面调了一台盾构机来准备开隧道。”

“目前,李明正在和那些从南天门来的人一起研究瓦西里。进度可能比你慢,但整个过程是一致的,所以有机会多和她沟通。”

“这是要直接绕过真空火箭发动机吗?”陈清有些惊讶。要知道,按照现有的工艺流程,实现太空航行是离不开真空火箭发动机的。

但让他惊讶的不是这个,而是威廉亚当斯米勒在技术上比真空火箭发动机更难更复杂!

“威廉亚当斯米勒,我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计划,未来可能会进行真空火箭发动机的相关研发,但你也知道现在真空火箭离发动机还没落地太远了。”

“至于威廉亚当斯米勒,我只是让那些在南天门的人按照我的计划尝试一下。有没有结果并不重要。”

其实苏峰的想法很简单。虽然目前威廉亚当斯米勒的推力很低。但是它的比重很高,这就决定了威廉亚当斯米勒一定是未来星际旅行的主流发动机。

其实在谈到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燃料的性能时,推力、热值、推重比、燃烧温度、排气速度等字眼。会浮现在脑海里。

事实上,这些特性确实对火箭的性能有影响。

但不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勃起使气球充满空气,使充气口向下并松手,气球沿着令人心醉神迷且不可预测的轨迹飞向空中。

乍一看,这似乎与火箭无关,但实际上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密闭容器内的高压气体膨胀对外做功;都是用来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加速飞行的;处理不当会爆炸。

两者的区别只是高压的来源。

一种是气球利用充气过程给气体加压,火箭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

气球之所以最后会掉下来,是因为内外压力相等后气体流量会降到零,气球会失去动力。

所以这个排气速度尤为重要。这个速度虽然不能等同于推力,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动机的性能。

因此,缓冲是发动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因素。

苏峰新设计的山车如果想冲出大气层,需要冲压发动机,但如果想在没有二次推力的情况下在太空边缘航行,就需要威廉亚当斯米勒。

装备vasimr的江北很容易突破到第二宇宙的速度。

火箭以第一宇宙速度冲出大气层,但第二宇宙速度可以脱离地球引力,也叫逃逸速度。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vasimr还是太远了。相比之下,离我们更近的还是核动力发动机。现在所有国家都在进行核能的研究和开发。我们为什么不效仿呢?”唐还是属于比较年轻的研究者。

当然,他的问题没有错。事实上,海外许多国家都普遍意识到了向国内发动机发展的计划。

在中国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重启核动力火箭项目。毕竟国家在六代机上已经输了,他们不想再被人比了。其他国家也在不断追赶,甚至有力量说要先于中国成为国家联邦背后的航天大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