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第88章

为了确认家产的合理传承,华夏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可以有三妻四妾的情况。

所谓的平妻与侧室或者小妾享有与正室相同权利的事情,都是极个别的个例,不存在普遍性。

在什么情况下妾室能有与正室等同的权利呢?

例如一个人在秀才时娶妻,然后高中进士甚至状元,

由于自己的高中,所以就有人将自己的女儿送于进士为妾,

假如送女之人的地位高于还未有官职的进士,那么进士的发妻也需要极其尊重这名侧室。

也就是妾凭娘家的势力而喧宾夺主。

但这种事情在华夏历史上实在是过于稀少,

整体上来说华夏还是一个标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国家与文明,

只有妻子所生产之子才有继承权,

也就是立嫡不立长的缘由。

至于那些影视作品中的正妻与侧室的斗争,多为编剧在现代人人平等的观点下,先入为主的以为古代也可能出现人人平等的笑话,

别说古代那些封建家族森严的等级制度了,现代财阀亦有这种情况。

而这从古至今坚守一夫一妻制度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古代婚配中,极难出现妾室家族的地位等同于或高于夫君家族的地位的情况,

有钱纳妾之人首先就是当地豪门望族,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结婚的婚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门当户对的两方进行联姻式的婚姻,

而妾室则是夫家贪图美色或者附庸风雅而收下的小妾,

在这种情况下,妾室家族的地位本身就是远远低于正室家族的地位的,

所谓的心计与算计,在绝对的阶层差异前就是笑话,

正室所出身的家族与地位远远高于侧室出生家族的地位,

且正室的家族与夫家的家族是基本上平等的,

若夫家因为小妾而冷落正室,那么换来的只有正室家族的敌意,

就更别说为妾休妻了。

在各地豪强大族之中,虽说有嫡庶长幼之分,

但嫡庶长幼中的每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都要担任家族产业中的某一项职位,

他们在家族中承担的职位与获取的利益都不尽相同,

有人可能会成为仅次于家主的二当家,有人也可能只成为一个负责收租的黑脸角色,

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正室家族的支持,能有利于他们在家族内部权力体系中爬升,

除非这个男人就是一个彻底对家族内地位不在意的愚蠢之辈,否则给他十万个豹子胆,他也不敢得罪自己的正室。

正德皇帝所看的刘瑾带入宫中的话本与剧本中,为了增加戏剧的冲突性与矛盾性,

话本与剧本中与现代的影视作品一样,都特意增加了一些正室与侧室对抗的剧情环节,

这些不符合常理但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本与剧本,让没有在民间生活过的正德皇帝,误以为民间的侧室是有与正室分庭抗礼的能力的。

不只是剧本与话本给了正德皇帝这些错觉,

正德皇帝所读的历史中,特别是大明朝的历史也给了正德皇帝这种错觉。

大明朝之前的历朝历代的皇室后宫之中还好,与现如今的民间妻妾之别类似,

皇后与妃子在出生地位方面有绝对的天壤之别,

在大明朝前,大部分皇后都是凭借娘家尊贵而登上皇后职位的妃子,

但是在大明朝的后宫之中,皇后与一般妃子却没有这种云泥之别,

在大明朝时期,除了开国的洪武皇帝与永乐皇帝的皇后外,

妃子能否当上皇后,全凭妃子能否产子与皇帝宠爱的程度来决定她们能否当上皇后之位,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朱元璋定下的祖训中,要求所有的后妃必须是从民间选取,

洪武皇帝与永乐大帝的特殊之处就是,他俩结婚的时候洪武皇帝还没有立下只容许民间女子成为皇帝妃子的规矩。

正是因为大明之后的这些妃子的家庭背景条件都差不多,所以才让这些妃子之间可以用各种勾心斗角的方法算计其他妃子,

若大明朝历代后妃之中,都有个类似于吕后或者长孙皇后那般家庭背景的皇后,正德皇帝也不会错误的以为民间侧室能与正室抗衡了。

正德皇帝不是王资,正德皇帝出行皇宫后所见之人都少有不是锦衣卫的人,

如此环境下,正德皇帝何谈见识到真正民间疾苦呢?

连民间疾苦都看不见的正德皇帝,更无法得知大明民间这种正室侧室之别的少数人才会出现的情况了。

这就好比一个南方的孩子去北方,第一次知道原来天上下的雪可以有一米深,

一个北方孩子去南方,第一次知道原来冬季室内的湿衣服都能结冰,

这种对于当地人来说稀疏平常的事情,对于初来乍到之人却是奇闻轶事。

这并不是说正德皇帝不够聪慧或者过于短视偏见,而是因为正德皇帝就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平民,就更不清楚平民之家是何等模样了。

但正德皇帝的小脑袋瓜子转的很快,他很快就误打误撞的打破了正室无法与侧室对抗的核心阻碍——家世背景的差距。

正德皇帝的本意是只要自己给王资所有的侧室与王资的关系,都变成不被《大明律》中定义的婚配关系,

那么这些侧室是不是就能像正室一般约束王资了呢?

同时正德皇帝也明白侧室的地位低于王资的话,可能会让侧室束手束脚,

这样的话侧室可能就无法去放开手脚的限制约束王资,

故而正德皇帝还将这些女子清一色任命为与王资相同品阶的五品诰命夫人。

正是因为正德皇帝的这个举动,让王资的侧室有了能与正室相同权利的基础——足够的地位支持,

若正德皇帝只是给这些女子一个与王资“圣婚”的由头,那么这些女子其实是没有和王资对抗的心理基础的,

但这个五品诰命夫人的名号,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家的意思,也让这些女人有人对抗正室,束缚王资言行的心理基础。

正德皇帝这一切举动,就是为了让那个无忧无虑的王资变成和他一样被礼仪道德限制与束缚的人。

刘瑾看着手中的圣旨,一时间不知道该不该宣读出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圣旨。

什么“圣婚”不“圣婚”的刘瑾不懂,但是这把原本打算给圣上挑选的“预备役妃子”全部封赏给一个锦衣卫百户,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虽说王资现在还是属于刘瑾一党的阉党,但是这种皇恩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反常了?

纵观华夏千年历史,还是没有把后妃赏给大臣的先例。

只不过这些“预备役妃子”也并非是正式“皇妃”,

这些女子落选之后还是会回到家乡正常婚配的,

但那都是落选之后的事情了,现在还是在筛选阶段就将这些女子封赏给王资是不是有些不符合礼法与常理了?

和正德皇帝讨论皇帝应该做的礼法与常理就如同和王资讨论一个大明人就应该搞封建主义一样,纯纯找对方笑话与鄙夷,

正德皇帝怎么可能在意所谓的礼法与常理呢?

呆立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宣读圣旨的刘瑾引起了正德皇帝与张太后的侧目,

看见刘瑾不知所措的正德皇帝在想:

“刘伴伴是不是病了?怎么连读个圣旨都迟迟不读?”

现在的正德皇帝还没有对刘瑾产生猜忌之心,也就没有下意识去往刘瑾不敢读的方向去想,

但张太后就不一样了。

“难不成照儿又写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张太后想道。

张太后一眼就看出那份正德皇帝新写的圣旨绝对是一份“大货”。

刘瑾没少帮正德皇帝宣读离谱的圣旨了,但张太后也是第一次见到刘瑾都犹犹豫豫不知道是否该宣读的圣旨,

那么这份圣旨绝对是比正德皇帝之前所写的圣旨都要离谱的离谱圣旨。

张太后看向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能否让本宫先看看那份圣旨?”

“母后想看?那刘伴伴就先拿给母后看看吧。”正德皇帝倒是很无所谓的说道。

在正德皇帝的视角中,现在乾清宫内不是陪自己长大的侍从就是自己目前唯一一个近亲,以及一群即将帮自己限制王资的“好女人”,相对来讲是不太需要讲究礼法的场合。

既然母亲想看那就让母亲看看呗。

听闻正德皇帝此言的刘瑾如释重负,将圣旨双手奉给了张太后。

张太后自认自己也算是了解自己的儿子,也自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但还是被正德皇帝写的这份圣旨搞得眼前一黑,

张太后看完圣旨后,整个人都坐不稳了,差点一口气没缓过来直接昏迷过去。

这份给一名锦衣卫百户——王资封赏几十个“圣婚”的圣旨,还是超出了张太后那传统华夏女性的心理承受范围。

“有失礼制!”张太后在心中吼道。“我一定要阻止照儿发下这种荒唐的圣旨!”

但张太后还是拿得起分寸的,不能在乾清宫中如此多双眼睛下阻止九五之尊的旨意。

“陛下,不知这些民女之中可有您心仪的人选?”张太后仿佛没有看过这份圣旨一般,转头向正德皇帝问道。

正德皇帝听到自己母亲的提问有些不解,

自己不是在圣旨中写的清清楚楚了吗?

这些女人一个不落全部送到大同府大同镇给王资当“圣妻”,

“圣妻”也是正德皇帝在刚刚那份亲自手写的圣旨中新创建的词汇,

这个“圣妻”与一般妻子的不同除了她们是“圣婚”的产物外,

就是正德皇帝要求这些女人在照顾夫君日常起居的同时去督促夫君的言行举止。

正德皇帝不明白自己明明在圣旨中写明了这些女人都要给王资,为何母亲还要如此询问自己呢?

还没等正德皇帝反应过来自己的母亲是何意,张太后就挥了挥手,对台下站立许久的一众民女说道:

“你们先退下。”

“诺。”众女拱手道。

众女不清楚正德皇帝书写的那份圣旨的内容是何物,全当那份圣旨中写有了未来皇妃名单,张太后不想第一时间公布此名单罢了。

正德皇帝也不介意张太后将一群女人遣散出乾清宫,反正纳妃这件事正德皇帝本就答应了张太后全权处理,当自己面将这些女子遣散出去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众女子茵茵翠翠的退出乾清宫后,张太后侧过身来看向正德皇帝。

张太后也明白自己的儿子就是头倔驴,不能逆着正德皇帝的意思,必须要顺着正德皇帝的意思时,用感情牌劝说正德皇帝收回成命。

张太后换上一副憔悴的表情,向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这些女子都是本宫精心挑选大明良家女子,陛下何故如此对待这些女子?”

“难不成陛下是觉得本宫做的不好,特意如此吗?”

张太后憔悴的表情加上以退为进的语言,让正德皇帝突然想起这次纳妃并不是单纯为了“坑害”王资举办的选妃,

而是在坑害自己的基础上,顺带坑害王资的选妃。

自己这名大明朝的皇帝才是这次选妃大典坑害的主要目标,王资只是自己心中不爽特意拉上来一起垫背的。

正德皇帝还是无法像王资那个穿越者一般,将自己的生母彻底的抛之脑后,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

其实这并不是王资是一个机器人一般无情的人,王资第一世中也是一个备受社会传统压力,特别是家庭孝顺观限制的普通人,

但现如今王资是一个穿越者,穿越者带来的三观洗刷,让王资彻彻底底的抛弃了俗世的孝顺道德观。

不计生恩,莫忘养恩。

一些自己根本没怎么接触的匠户,王资为何要对他们百般孝顺呢?

正德皇帝就不一样了,张太后是他的生母也是他成长道路上一路相伴的母亲,他就算能抛弃大明那些所谓的礼仪道德,

但他也不能违背对母亲的爱,

儿子对母亲的爱可不是礼仪道德强加的规矩,

而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亲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