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法家~书法笔祖——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升官到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就和赵高合谋了,并且还伪造了遗诏,在这个过程中导致皇长子扶苏自杀而亡,从而立了胡亥为皇帝。

当时的胡亥成为秦二世,动用人民当苦力,要修好阿房宫,这时候导致了很多人民都发起了反秦的风波。当时李斯和右丞相去劝诫胡亥停止修建阿房宫,劝诫的时候秦二世正在饮酒作乐,看到李斯等人来上书,非常生气,就把他们都抓捕入狱了。在狱中的李斯还多次上书劝诫,但是都被赵高给扣留了,并且还跟皇帝说李斯和他的儿子要造反。李斯在狱中遭到了严刑拷打,还有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承认了谋反,最后在208年被杀死。

李斯这一生,功成在秦国,败在秦国,连死亡都是那么惨烈,先是在脸上刺字,之后身体部位又被割去,接着砍了头,又从腰斩断,死得相当惨烈。

李斯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他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李斯是秦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有名的政治家,从一个小吏一步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有着“千古一相”的称号。

与李斯齐名的还有姜子牙、管仲、诸葛亮和张居正,以及距离现在最近的李鸿章,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宰相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左膀右臂,在国家的决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究竟是怎样的人?

李斯是楚国人,家乡在上蔡,上蔡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上蔡县,李斯一开始是楚国的一个小公务员,没有996,工作节奏就跟现在的朝九晚五差不多,每天慌慌张张的“搬砖”,为了几两碎银。

这样的工作与生活都平淡且乏味,日子总体就是有瓦遮头,吃不饱饿不死,职业生涯的天花板肉眼可见。如果李斯只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或许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生。偏偏李斯他是一个有梦想有野心的人。

民间传言说,李斯是受到了粮仓里的老鼠的启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哪怕是当老鼠,也不能在阴沟里苟且偷生。在一番思考后,李斯毅然就辞职了,去寻找发展潜力更大的舞台。

李斯离职后选择继续深造,拜荀子为师。荀子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教会了李斯帝王之术,从李斯后来的成就来看,名师出高徒,李斯确实学到了荀子教给他的学术上的精髓,并学以致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学习毕业后的李斯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既然从上蔡离职,为了寻找更大的平台,胸怀大志的李斯要找的对象一定是“大厂”,李斯选择到秦国谋发展,正所谓选择比努力重要,历史给出了结论,李斯选对了。

到了秦国的李斯有很明确的目标,他果断到丞相府求职,秦国当时的丞相是吕不韦,李斯在丞相府找到了参谋的岗位,并在工作过程中,展现了他超乎别人的工作能力。

很快,李斯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被提拔了,担任吕不韦的秘书。秘书这个岗位,职位上不大,却离权利的核心很近,李斯有更多的机会一展抱负。

李斯在丞相府的工作,跟着领导有很多见到秦王的机会,目光如炬的李斯在和秦王的沟通交流中,知道了秦王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两人在政见上可谓一拍即合。

对于秦王犹豫不决的举措,李斯总能一针见血地指示问题所在,明确了秦王的方向,因此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器重,决定把整个人收为己用。

很快李斯又升官了,被提拔为长史。李斯把握机会,他知道秦王提拔他的目的,就是能为解决一统大业上共同研究探讨,他集中火力,开始研究针对吞并六国的战术。

李斯告诉秦王,要搞定六国,一定要里外配合,软硬兼施。在军事上,采用武力攻打,政治上,充分激化利用各国的内部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王听了李斯的话,拍手叫好,李斯也从长史被提拔为了客卿。客卿放在现在已经是集团顾问或者专家委员会的身份了,李斯用自己的智谋成功加入了管理层的行列。

不但如此,在秦国整顿官员,计划驱逐外来官员的时候,李斯不但没有被驱逐,反而再次提拔受重用,稳定了他在秦国官场的地位,可见此人的非同寻常。

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的事件,正当李斯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秦国内部出现了间谍,引发了秦王对外来官员的猜忌与不满,下了驱逐外国官员的指令。

其中也包括李斯在内,好不容易才熬到今时今日地位的李斯,怎能甘心自己长期以来的谋划付诸东流,他铤而走险,冒死上书,给秦王写了一封《谏逐客书》。

这封信里指出了历史上客卿对成就很多国家作出的贡献,恳请秦王再三斟酌,不能一棒子打死,而错失了人才。李斯的一语中的让秦王改变了主意,他不但不用走,还甚至了。从此,李斯陪着秦王开启了一统大业的篇章。

上面说的《谏逐客书》,也是历史对秦国的贡献之一。李斯在书中列举了秦缪公、孝公和惠王等,为了网罗人才,四处访求,来使秦国走上强大之路。

李斯力挽狂澜的上书,分析前因后果,最终不仅成功让自己留下秦国为官,也让秦国没有流失其他的客卿,为秦国保留的人才。人才的集中,提高了秦国的竞争力,齐心协力辅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

李斯是和秦始皇一起打天下的人,灭六国,一统天下,废除原有的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最重要的是,这个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了两千年。

这是李斯对秦国政治统一的贡献,也是对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走向强大定下的基调,是其他任何成就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在经济结构上进行了统一,分别是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本六国使用的流通货币各不相同,从贝壳到金属制品,有的还是使用布币交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交易和发展。

在李斯的建议下,集中了货币的品种,并让货币的铸造权统一在了中央的手中,便于管理。

李斯还针对度量衡的标准,也进行了统一的定制,李斯把寸、尺、丈作为长度单位,合、升、斗、斛作为容量的单位,斤、两、石等作为重量单位,并用律法的形式再强化规范标准。

度量衡的改革不仅对当时的国家的治理有重要的作用,对当代的影响也能从度量单位的保留来见证。在文化与社会管理的层面,李斯建议秦始皇使用统一的文字,车轨间距的标准化。

秦始皇在文字上的举措,是采纳了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规定全国上下统一使用“小篆”,小篆也以秦朝官方字体的身份首先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小篆这个字体也是李斯在秦国原有字体的基础上进行改善而产生的。之后李斯又对字体进行结构的更新,产生了新的字体就是现在使用的隶书。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为了朝廷指令传达的畅通,物资交流的便利,李斯又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原来六国的车的类型五花八门,车轨之间的距离也是天差地别。

车轨之间间距的差异对当时的土路危害很大,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把咸阳中心与周边城市串联起来的“五尺道”、“新道”的修筑,都是李斯提出的,促经济、促文化,利发展。

秦始皇因为忌讳“死”,关于储位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直到东巡途中突发疾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写下遗诏传位给公子“扶苏”,交给赵高。

秦始皇驾崩以后,李斯害怕秦始皇的死会引发天下大乱,于是秘不发丧,这让赵高有了可乘之机。煽动胡亥一起假传遗诏,密谋杀公子扶苏,让胡亥上位。

可要办成这件事,必须要有一个人的支持,赵高就当了说客,鼓动李斯一起狼狈为奸。赵高抓住了李斯的命脉,若扶苏即位,李斯这个位置也要“改朝换代”,由扶苏信任的蒙恬取而代之。

李斯在赵高蛊惑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扶苏。扶苏的自杀让后人一直耿耿于怀,恨不得穿越到秦朝骂醒扶苏奋起反抗,如果扶苏即位,揭穿这“三人组”的阴谋。奈何,人生没有如果,历史不能改写。

胡亥登基后,顶端的权利让他迷失了自我,胡亥的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地成为牺牲品,举国上下都是恐怖的气息。胡亥的暴政给原本风雨飘摇的朝政补了一刀,咸阳城外反秦浪潮也此起彼伏,六国纷纷复辟。两年以后,秦朝亡。

李斯的师傅是荀况,也就是荀子。很小的时候,李斯就一直跟着荀子学习各种本事,尤其是‘帝王之术。

李斯可谓是个天才,悟性极高,师傅荀子教给他的东西那是一学就会。而且还会举一反三,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这也使得李斯在后来渐渐转向了法家,因为荀子属于儒家学派,虽然也兼修道、法、名、墨之学,但总得来说,荀子主要还是以儒家理念为本。

出师后,李斯也是空有热血却不得志。纵然满身才华,可要是遇不到伯乐得不到重用没有施展的平台,那一切都是白费。后来虽偶得机遇,来到秦国拜入了吕不韦门下,但也是得不到什么大重用。

李斯真正的人生转机,是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嬴政头脑一热,要把六国客卿给驱逐出去。李斯觉得这不妥,就上书了一份名呼《谏逐客令》的奏折给秦始皇去看。

秦始皇看完之后,心说写得好啊,字字珠玑是有理有据,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其后认为李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给李斯升了官,当上了庭尉。从这以后,李斯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步步高升,像做了火箭一样停都停不下来。

当然了,李斯之所以升得那么快,是因为李斯是真有本事。可以这么说吧,秦始皇嬴政能有后来的丰功伟绩,李斯占了一大半功劳。如果要没有李斯的话,那秦始皇嬴政的功绩将会大打折扣。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嬴政施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统一了所有文字,并把大小不一的车轨也给好好规划了。这就好像今天的时代,什么样的车,那就用什么样的车轨,各色分明,不凌乱。

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了郡县制度。以前的制度是分封制,就是谁谁谁有功了,便分你一块当让你去当诸侯王。

这么做的弊端,就是不好管理,容易生乱。譬如说这个诸侯势力慢慢壮大之后,就会对中央帝王不服,然后就会举兵去攻打中央帝王。

但是这郡县就不一样了,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各市各县。这个管着那个,那个管着这个,不会出现以前那种诸侯势大的情况。说白了,就是集权。权力全部集中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中,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分散。

除此之外的之外,李斯还统一了货币。以前每个国家之间都用着各自国家的货币,就像现在一样,交易起来十分的麻烦。李斯就给秦始皇嬴政提了议,把所有国家的货币都统一了起来。

如果现今时代,也能够把所有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那么距离大同世界又将迈出一大步。可以这么说,李斯的理念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但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诸多历史名仕眼中却极不喜欢他,甚至是讨厌他。以致于李斯如此厉害的一个人物,历史名声却十分的不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李斯太过于追求利益,有本事,但却没有坚定的信仰。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留下遗诏,说立扶苏为太子。结果,李斯和赵高两人合谋改了遗诏,立了二世胡亥为帝。

当时在车上的就只有李斯和赵高两个人,他完全可以反对赵高,结果他没有。而是为了利益,背叛了提携他,让他施展出抱负理想的秦始皇嬴政。

李斯十分聪明,但是却不智慧。也正是因为他只聪明不智慧,所以让他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当时扶苏和蒙恬在修长城,胡亥在宫里头吃吃喝喝。李斯就合计着,说我要是遵从秦始皇嬴政的遗愿立扶苏为帝,其获得的利益好处,不如改立胡亥为帝来得多。

立扶苏的话,那就不过是做了为人臣子该做的本职工作罢了,扶苏并不会对李斯太过感激。但是立胡亥为帝那可就不一样了,胡亥肯定得感谢他八辈祖宗。

而且,李斯还有许多远大抱负没有实现。跟着扶苏的话,可能就实现不了。因为扶苏比较主张仁政,以仁之国,不推崇那些惨无人道的刑法等戾政。

而李斯却恰恰相反,推崇法政,也就是法家那套。法家主张的政策很是暴戾,譬如商鞅,他推崇用各种法子把老百姓当成行尸走肉去管理,十分可恶。这点以后会聊,可以这么说,商鞅的管理政策很合乎帝王心意,但是对老百姓而言的话,那商鞅真不叫一个人。

也便是出于这些种种原因,李斯就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选择了跟着赵高去扶持胡亥为帝。李斯就单纯的以为,这样做自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结果,选错了。

李斯最终惨淡收场,严苛的刑罚,死亡的深渊在等待着他,他成为秦二世杀人游戏里的一颗棋子。受“五刑”,全身都被肢解,然后腰斩,最后尸体还被丢弃到了荒山野岭。

千古一相的传奇就此画上句号,亲手毁灭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制度。是李斯推动了秦始皇在统一大业的进程,开创了心动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两千年,可谓是功在千秋。

最终因为对权力的迷恋,在关乎帝国命运的抉择上充分反映出他的格局,在帝国命运和一己私欲之间他选择了后者,间隔断送了大秦王朝命,又何来统一天下之功呢!

战国时期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

秦王见到韩非所写的《说难》,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韩非。后来,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相谈甚欢。

李斯害怕韩非得到秦王的宠信,就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使得韩非含冤入狱。韩非想要亲自向秦王陈述,李斯不让他有机会觐见。韩非因此死在狱中。

秦王并吞天下,称始皇帝,任用李斯为相。

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奏请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对谈论诗书者斩首于市,引古非今者诛杀亲族。

时过三年,秦始皇去世,宦官赵高胁迫李斯伪造始皇遗诏,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次子胡亥即位。

胡亥成为二世皇帝后,听从赵高的谗言,害死了一些将军,并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接着,赵高又准备向李斯下手,以便独揽朝政。

赵高故意对秦二世说:“皇帝要显得尊贵,应当深居简出,不轻易和大臣见面。今后朝廷的事就由我来办理,我天天向陛下报告。陛下考虑好了再作决定。这样,大臣们就不会小看陛下了。”

与此同时,赵高怂恿李斯求见秦二世,劝谏不要再征发老百姓去修建皇宫和陵墓。结果,秦二世对李斯一再求见非常恼怒。赵高乘机进谗,诬告李斯的大儿子李由与起义军首领项梁私通,准备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命赵高调查李斯通敌之事。

这时,李斯才知道赵高在设计害他,便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联名给秦二世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撤掉赵高的职务,停止修建皇宫和陵墓,减轻赋税和徭役。但秦二世已经完全听信赵高的话,竟把李斯等三人抓进监狱。

李斯希望见到秦二世澄清事实,不愿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赵高天天派人拷打李斯,硬逼他承认和李由一起通敌谋反。

李斯实在忍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得招供。之后,他找了一个机会,给秦二世上书,陈述冤情,但奏书却落到赵高手里。

赵高怕有朝一日事情败露,便让心腹扮成秦二世亲自派遣的官员,去监狱轮番审问李斯。李斯每次要求申雪,都被那些人再拷打一顿。逼得他再也不敢说实话了。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去核对供词,李斯以为是赵高派来的人,便供认不讳。

秦二世看了定案的文书后,高兴地对赵高说:“要是没有你郎中令,寡人差点遭到丞相的愚弄!”

不久,派去调查李由的专使回来了,说李由已被项梁杀死。赵高以为死无对证,假造李斯、李由父子通敌谋反的罪状,去向秦二世报告。秦二世下令将李斯腰斩,李斯的家人也一并处死。

李斯和他的二儿子同时被押上刑场,临刑前,李斯对二儿子凄然叹道:“我想和你再一起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看来是不可能了。”说罢,父子相对痛哭。

李斯之名,在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不过对于他的评价却一直都褒贬不一。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华夏,推动了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与秦始皇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不久便当上了丞相,他反对淳于越等人的分封子弟之意,明确以郡县制治国。同时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无论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还是秦朝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都有着李斯的身影。

其次,李斯又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极为自私的人

李斯有一个很出名的理论——老鼠哲学。

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斯内心追逐权力的欲望。正因为他内心深处有着这样的欲望,所以才在后来犯下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临死之前,秦始皇立下遗诏,召扶苏回来继承皇位。

这时候,秦始皇身边的近臣赵高不愿意了,他与胡亥很亲近,与蒙毅有仇,而蒙毅又与扶苏亲近。一旦扶苏即位,自己哪里有活命的机会?

因此,他心中生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修改遗诏,改立胡亥为继承人。

但是赵高只是一个宦官,虽是近臣,但却是职微权低,如果要实行他的计划,那就必须让丞相李斯也加入进来。因此,他找到了赵高。

对于赵高的计划,李斯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赵高稍一分析,他就同意了。

原因是,如果扶苏即位,李斯这个丞相肯定就当不成了。为什么?因为扶苏更加亲近儒家,而李斯是法家。扶苏即位,必然会改变现在法家主政的格局。

另外,一旦他的丞相之位不保,按照秦国其他几位丞相的历史,他必然会遭到清算。以前全国尚未统一的时候,失去丞相之位,还可以跑到其他国家去。现在统一了,他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故而,李斯背叛了他的理念,加入到了赵高的阵营中,说到底,还是他贪恋权位,太过爱惜自己。

《史记》说,“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与秦始皇,一路走来共同扶持,最终创下了万世之功,君臣的关系也堪称是古代的君臣典范。如果李斯死在秦始皇的前面,或许他的美名将传遍青史。如果他没有选择与赵高战在一起,或许会死,但或许也能留下个美名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它就是这么有趣,先是将李斯推向了极高的地步,而后又将其打落凡尘,身败名裂。

但不管怎么说,李斯的功绩还是非常大的,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他的那些主张也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