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颜回

颜回,大贤君子,英年早逝,若欲探其人物本身,实无太多的史料,若非孔子之称述,则几湮没而不闻。

《论语》这一部经典,可以算是记录颜回形象的源头,亦是探索其人格、精神较为可靠的资料。

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他天资渊懿,早怀学圣之志,与父亲颜路师事孔子;他贫而好学,笃志践仁,乐道以居,冠绝群伦,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孔门最出色的弟子。

颜回列于孔门“德行”首科,名居“十哲”之首;他不幸英年早卒,后世尊其为“复圣”。

颜回生而聪明睿智,品质潜纯,有圣人之资。

《刘子新论》中说颜回有“重瞳”,虽未敢肯定其言是否属实,但观诸中国古来圣贤常附有“生具异相”之传说,足可意谓古人亦肯定颜回乃一受天殊相而生者之贤瑞。

子贡曾赞颜回有“闻一知十”之资。子贡凭借其“利口巧辞”,“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才智必甚出众;他自认不敢与颜回相比,颜回才智之高可见一斑。

“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

孔子曾传授颜回深奥的易道,再可想见颜回才智之高卓;而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操持,以及用行舍藏、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看来,颜回对易之大道,当有极深之体悟。

孔子曾道颜回听闻其言“无所不说”、“不违如愚”,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可见颜回乃所谓“大智若愚”者也。

颜回之智与圣智略同,对孔子之道有深刻之领悟,故而对夫子之言无所不悦、终日不违,这种不贸然提不同意见,不显才华,不露锋芒,其貌如愚的表现,实质上是对孔子的高度契合,是一种“大智”。

颜回资秉过人,自幼投身孔门。孔子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显之以仁,导之以道;而颜回循循而行,笃志行仁,潜心体道。

如此精进不已之精神,使孔子对颜回的钟爱,是视同己出,溢于言表,推许其最为好学;并屡屡称赏他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并肯定其心“三月不违仁”,更赞叹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亦甚得同门的爱戴与推崇,子贡十分赞扬颜回“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的德行;曾子亦称赏他“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的气度。

无怪乎孔子会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不仅信守孔子的教诲,以其言行实践了夫子的学说,弘扬了夫子的道法;更以其德行、声望,感召了孔门其他弟子,在孔门弟子中形成一股凝聚力,致使他们对孔子日益亲近。

颜回自入孔门,直至谢世,未曾离开孔子。

其一生追随孔子,历鲁、卫、宋、陈、蔡诸国,尝与孔子畏于匡,绝粮于陈、蔡,出生入死,随侍在侧,未曾离开。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畏于匡,弟子失散。孔子一直未见颜回归来,甚为担心他的安危;如今颜回来见,孔子不禁喜出望外。观孔、颜这一问一答,不但可从而了悟死生之义,而其师生情笃,更是千古如见。

而当陈蔡绝粮之际,“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子贡色作,而颜回不但不懊不恼,更反过来深慰师心。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孔子栖栖惶惶,为行道而四处奔走,但亦到处碰壁,甚或如丧家之犬,屡受人揶揄,为世所不容,为当权者所不用。

颜回故谓孔子“不容然后见君子”。君子耻己德之不宏,不患不见容于世,颜回的话,充分道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闻其言不禁欣然而笑。所以说,颜回最为孔子知音。

颜回师事孔子始终不衰,不为匡人之难而轻其身,不为陈蔡之厄而动其心;是非之分,厄难之时,穷困之交,生死之际,颜回与夫子无不心意相通,形神一体,两者的师生关系,堪称儒门的佳话典范。

可惜颜回这位孔门巨擘,却不幸英年摧折;门人恸失良友,孔子更是万分悲伤,不仅流露着如父丧子般的哀戚,更有道统无继、文化难成的伤绝。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短命而死,圣怀怆痛,不禁发此伤叹,如非圣门之贤,谁能及此?孔门师弟之情谊素极笃厚,而孔子独于颜回之丧哭之恸者,何也?

能传孔子之道的曾子,其才并非颜回之比;颜回既卒,孔子之事业亦竟不复传。孔子不胜伤恸,非情出于不能自已,更伤道统之绝,斯文之丧耳!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事孔子如事父,孔子亦待颜回如己子;颜回虽卒,孔子视之犹其生也,以其生之所不受者,而阻止门人违礼厚葬,师生间情若父子的感情令人动容;而从门人之必欲厚葬颜回此等尊亲颜回之深情厚意,亦显衬出颜回令人敬服的人格。

颜渊之丧既祥,颜路馈赠祥祭的熟肉给孔子,孔子亲自出来接受祥肉,走进屋内,弹琴以散情,而后乃食之,足见其对于颜回之逝的无限哀伤心情。

颜回死后,孔子还常常想念他,尝对门弟子叹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惜乎者,可惜颜回之早死也。颜回方进而未已,如果天假以年,他的造诣岂可限量!

颜回惜因天才早逝,终不获显功于世,令人不胜叹惋!

颜回在真正的历史上是有记载是怎么死的,其实就是不幸病逝的,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又没说,只说是病死的,其实根据颜回的日常生活来看的话,颜回就是累死的,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在电影《孔子》中,对于颜回的死也有一定的解释,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

其实,真实的颜回绝对难以塑造出影片所赋予的那种形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据史料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为欣赏、最为疼爱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一岁,正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岁上开始周游列国,到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如果颜回也跟随出游的话,他的死则是在周游列国的第六年上。

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个:营养极度不良,身体过于虚弱。请看《论语·雍也》所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小筐干粮,一瓢饭汤,这就是颜回经常用来打发自己肚子的食物。

问题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不垮了才怪!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怎么就没有开一门营养学的课程,教育自己的弟子们注意养生之道,也好让颜回多活几年呢

颜回死后,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一向比较拘谨的孔夫子现在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展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可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为什么厚葬颜回,孔子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呢

记得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平平淡淡就好。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

也许,孔子觉得这一切都违背了颜回的本意,或者让颜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颜回的父亲,都不能理解颜回。而唯一能理解颜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师孔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