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诡谋制胜

第二天,奎哥和陆副馆长告辞,副馆长热情请奎哥坐下:“我正要找你,有件事和你商量,我们这个馆的山歌厅,是为了响应上级重视少数民族艺术的指示,特地刚开设不久,我们想找一个非常懂行的人来管理,正好你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希望你留下来,你觉得怎么样。”

阿奎立即站起来说:“谢谢副馆长,在省城的这几天,感谢副馆长的大力帮助,还有红翠小妹,我非常愿意留下来,这是份不易寻找的工作,而且也是我的爱好,我非常珍惜。

但是,现在我还有一件事没完成,必须回去处理一下,时间不会很长,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到那时我一定来,至于到馆里干什么工作我不在乎,临时工我也愿意。”

“行,就这么说定了,等着你的到来。”

阿奎刚离开,秦主任听说陆副馆长想留阿奎,立即快速向馆长办公室跑来,急忙说

“馆长,此人不可留。”

“为什么?”

“我听说,泉阳市山歌擂台赛’筹委会,已经聘他为评委,留在这里,会让人家以为我们在跟人家抢夺人才。”

“阿奎确实是个难得的山歌人才,如若为我所用,必将使我馆山歌厅有大的起色,如果不能留住,太可惜了。”

“他在这里,逗留了几天,对我们这里的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出版情况、馆里结构、人员资历,留在馆里,恐怕会惹祸。

“既然不能留,那就让他走吧。”

“不能马上放他走,首先,恐怕他到其他地方去说三道四,给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其次,给他人造成一种、我们似乎留不住人才,不想要他的感觉,恐怕不好。

我有一个办法,先暂时留住他,这段时间之内,每日热情款待和招待他,适当委予重任,又给他稍微加薪,使他不愿意离开,就像当年曹操挽留关公一样心诚意尽。让他帮我们管理十天半月。

等过了泉阳市的报到期后,找理由婉转对他说可以走了。如果他不愿走,就冷眼相待,不断给他制造一些麻烦、和烦恼,让他愤而离开。

这时泉阳已经不要他了,在他走投无路时,馆长再去请他回来,他自然会感恩不尽,目的是把他的傲慢气焰统统打尽,必然会死心塌地的在这工作,这是宋江制服卢俊义的釜底抽薪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之计。

对于一般人说来,能留下来工作,多少人是求之不得;据我看阿奎从容不迫神态,并且敢于不马上留下来,一定是泉阳市、县里有朋友帮他,此人是远近闻名的奇才,回去后筹委会必将用他。

如果他不按我们的计谋行事,执意要走,没关系,我们打电话到泉阳市大赛筹委会,说他如何表现不好,尽惹麻烦。筹委会自然不会敢要,那时候阿奎迫不得已,再回头来找我们,馆长给他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他就会慢慢地顺从我们,就会为我们努力而工作。这叫欲擒故纵,馆长觉得如何。”

副馆长不由得拍手称妙:“这办法好。”

离开副馆长以后,秦主任不禁偷偷暗笑:“山野村夫,和我斗,我不会让你好过。设个套让你钻,叫你动弹不得,乖乖听话,到时候你再次回来的时候,我略施小计,使你进退两难,生不如死,让你两手皆空,再次卷包袱滚蛋。”

不曾料,没有不透风的墙,红翠早把这个消息,婉转告诉了阿奎,阿奎闻说后惶恐不已,以为先走为强,后走遭殃,于是匆忙收拾简装,连夜回到了泉阳市。

阿奎回到泉阳,大赛筹委会设在市艺术馆,思之良久,决意先去找群众文化艺术馆康虹副馆长。

康虹与阿奎是同乡,互相了解,又是同龄人,两人曾在乡里一起办事时,阿奎有时多占便宜,分东西时多拿一点,旁人心怀不满,康虹说:阿奎外出唱歌活动多,经济上很难自给,是我让他多拿的。

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山歌理论、天下事,阿奎又总是比老康略胜一筹,见识观点不凡。康虹常与人说:孔子曰,人固有遇或不遇,若有人看中提拔阿奎兄弟,定会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阿奎感叹道:知我者,唯有老康。

次日,阿奎到了康虹办公室,两人相见,分外热情,互诉思念之情后,康虹说:“为何这么久才来,筹备准备工作即将逐步展开,再不来我就亲自去请你了,平时也不见你来找我,忘记了发小之情了吧。”

“出版歌书耽误了一点时间,而且,为了到你们这里,我是花了很长时间,查询资料、学习、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识,做了充份的准备,不会召之即来、随便应付了事的,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奎哥真是有心人,天下无难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怕有心人,将来必有所为。”

“若非兄弟从中周旋帮忙,恐怕难得在此相见。”

“奎哥如果不是山歌方面奇才,我就是想帮,恐怕也爱莫能助。”

“些小技艺,微不足道,常被高尚人士耻笑。”

康虹说:“古来‘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你的奇才过去未遇其时,只能在市井之中、乡村间徘徊,如今遇上了大展才华的时代,你当奋力拼搏,岂能计较墨守匹夫小节,你在这坐一下,等会我带你去见于帆馆长。”

老康转身去见于馆长,于馆长问:“擂台赛筹备工作即将开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赐教一二。”

“如果只是按照旧的比赛规则仪式,尤其是普通的规模方法,我们的经验当之无愧;但如果要进行山歌创新,使擂台赛有新的起色,使山歌有所发展,继往开来,则非山歌方面的专家、高手莫属。

对内他们可博得参赛者喝彩,向外可使大赛名扬四方,荣誉遍布各地;能使艺术馆生辉,领导有他们组织,有如处泰山之安,享无疆之福,利垂当今,名播往来。”

于馆长被小康说得开怀大笑:“照你说来,当今还真有此能人?他是谁?”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大赛了事,馆长不找专家也可以,要想把大赛办得不同以往,长风乡黎海奎当之无愧。”

“这人用不了专门推荐,大赛组委会已经聘用为评委,可刚才省艺术馆打来电话,说阿奎在他们那里印象不好,劝我们慎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况阿奎乎,戴有色眼镜看他的人多的是;但我看阿奎:敢于创新,不循规蹈矩旧山歌,又不全部推翻否定重来,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改革;阿奎来源于山村,深懂风俗民意;为人正直,信仰坚定,道德信义高尚,威名传四方;坚持原则不妥协,敢于和不良倾向做斗争不弯腰;深得各地歌手的尊敬拥护。

这就是我们多次推荐他的理由,于馆长若用之,当为馆长唱遍天下。此外,四方歌手文化之士,闻馆长用人尊贤礼士,而不计个人文凭高低有否,谁不愿跟随于馆长而努力工作?”

“真有你说的那么好?既如此,为何至今还没来报到。”

“现在已经来了,恐怕到了门外,我去看看。”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