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观念冲突

十二月底, 程秋华何文静按时来找张姐姐对帐。

出租房的生意其实是不错的,并且不用仔细对,只需要经常在楼下走走都能看得到这两栋楼上的住户多不多。

张姐姐做帐了很仔细, 每个月哪几套房子住了人, 月租金多少都记得一清二楚,连带着收房租的收据也都夹在一起,帐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何文静本来就是专业干这个人,自然很快就算得一清二楚, 表示:“姐姐这个帐记的很好啊。”

张姐姐笑道:“哎, 我又没读什么书, 就会记这样的帐,还怕算错, 用计算器算了好几遍,还让我老公也算过两遍。”

正如简书枚所猜测的一样, 这个生意还是能赚钱的。

虽然才开张几个月, 但房子居然基本没有空闲的。而且除了房租费之外, 水电费其实都还赚一点差价, 每户交的水电费, 都比交到电力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的贵两三毛钱。

现在不少年轻人因为赚的比较多, 也比较舍得花钱了,有些房间直接装上了空调,用电也不心疼呢。也有的人买了洗衣机, 天天用水哗哗的。特别是一些夫妻,还有带孩子的, 就算是住出租屋,一些该用的家电也都会买齐的。

这些水电的差价加起来,就差不多够两个工人的工资了。

盘点清楚了帐, 何文静和程秋拿走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是张姐姐自己的。

简书枚和张进波两家收到帐目和钱,都挺满意。

方博洋还说:“这样看来,一年就差不多能把本钱赚回来了。”

“是啊。这个完全是死东西,根本就不需花什么心思来经营,其实赚这种钱真的很舒服啊。”张进波也说。

搞公司,他花的心思可不少,最开始,还愁的吃不下睡不着,忙起来更是吃饭睡觉都是排在最后面的。不止他,程秋华也一样,甚至连简书枚也差不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才能运转成现在这个模样。但是他们还一刻也不敢放松啊。

生产订单简书枚重来不敢放松,每个客户都要盯着,程秋华和张进波还要时不时的去跑跑新订单子,以补充

某个单子的流失,又或者客户干不下去了。

生产线要时刻维持着一定的生产量,才能够养得起这么多员工。

另外,收购旧机器,修好了再卖出去,虽然赚钱,但这个生意也没那么好做。现在做这一行的人多了起来,二手机器的价格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了,相应的他们赚的就少了些。同理,他们做的零配件也一样,价格一直在降。

所以,现在业务量比以前大的多,但赚到的钱,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么多。

所以,公司的业务,不管是哪一块,都是一刻也不敢放松的。

但出租房这个生意,他们纯属是只投资了钱进去,任何事情都没管,每个月还能有现钱拿回来。这种生意,才是最好赚,赚的最舒服的。

“哎,再看一段时间,如果包楼当二手包租公生意好做的话,我们再去找两栋楼包下来。”程秋华提议。

“可以啊。”大家伙都同意。谁都想赚轻松钱啊。

方博洋还夸了简书枚,“还是我老婆脑子灵活,想到了这条赚钱的路子。”

“哎,你还别说,书枚确实很有生意头脑啊。最开始我姐的小餐馆也是她建议开的。”张进波也说。

大家一直以为小餐馆赚的不多,其实张姐姐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和他们一起租楼,还开餐馆还开便利店,她的投入比大家伙还多了不少。而且这几年,她在老家乡下盖了新楼房,在城里也买了商品房,算下来赚的也不少了。

难得大家都夸自己,简书枚也挺开心的,还说:“其实等这里赚了钱,也可以建议你姐姐也在这边买套房子。虽然贵,但大城市房价涨的快,比老家的更有投资价值。”

“恩,是可以。不过他们好像没有这个心思。其实当初在乡下老家盖楼房,我就建议他们别盖太好,盖两层就行了。他们却非要盖三层,都不在家里住,一年也就回去住个几天,有什么意义嘛。”张进波也说。

县城里的房子,他和简书枚都有,但说实话,这个也不是拿来赚钱和投资的。当初买下来,就是因为自己要住。现在偶尔回一趟家,他们还是需要它。回乡下去住

,说实话,他们现在也住不习惯了。

所以县城里的房子,平时就是空着的,托了同学帮着打理,时不时的打扫一下,搞搞卫生什么的。有人也想租他们的房子,两家都没同意。反正也不缺这点儿钱。

“乡下人都这样,有钱了就要盖楼房。”何文静说。

管艳萍也深有同感,“我妈刚来时,就一个劲的念叨村里哪家哪家又盖了新楼房这种话。她这还不是羡慕别人啊。”

简书枚他们那条村的就更加了,大半的人家都盖了新楼房。她父母也好想盖楼房,却没有钱,只是把旧房子修整了一遍。

“一样的。我父母也想盖,其实根本就没必要。”简书枚也说。

“乡下人都这样,其实把这个钱拿去县里,省里买还更好吗?”张进波也说。

简家父母的钱,包括这些年简书枚寄给他们的钱,他们都留着给儿子在城里买婚房了呢。虽然只是付了个首付,简书才还要自己搞月供,但就算这样,也是掏空了两个老人的。

简书枚有钱,却也不可能直接给弟弟买婚房。当时,她也只是借了一笔钱给简书才,让他把首付多交些,月供轻松些,毕竟他一个月的收入也有限。

实际上,还是她提醒简书才快点买房子的,反正他都决定在省城定居了,房子迟早要买的,还不如趁便宜早点下手啊。简书才愿意在省城工作,没想过要出来打工,她也没提这个话。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在外面打工本来也很辛苦,虽然赚的多点。现在的省城也发展的挺好。

简书才没钱,父母也没几个钱,大头还是靠了简书枚,只不过说是借的,让他慢慢还。

他买的房子,也涨的不少。有房子,谈女朋友也顺利的多,马上就要结婚了呢。

他的不少同事和同学都羡慕的很。哪个不想有自己的房子呢,但拿得出首付的家庭也不多。简书才要不是有简书枚肯主动借钱给他,他也买不起啊。

简书枚就问:“哎,说起来省城的房子也涨了不少呢。你们有没有想过到省城再

去买一套?”

方博洋反对,“在你们省城买,还不如在广市买。一样的省会大城市,哪个更有潜

力,你们自己看不到吗?”

简书枚愣了一下,说实话,她还没有具体的买房子投资这个概念。

其实不止她,其他几个人也全都愣住了。别看大家刚买了第二套房子,但说实话,这套房子,也没有人直接当投资的,也有自己住的打算。

广市,简书枚她们三个女人极少去,一点儿也不了解,但作为老一流的大城市,还是省会,确实比老家的省城更值得投资。

“也对哦。不过,广市的房子多少钱?你知道吗?会不会比我们现在买的还贵?”

“这么近的地方,改天去看看呗。这还不简单啦。”方博洋笑道。

程秋华就说:“那我去打听一下。我们有客户是那边的,其实我们也经常过去,也看得到那边的新楼盘越来越多,估计价格也不会比我们这边贵。”

管艳萍有点忧虑,还说:“我们真要四处买房子投资吗?”

何文静也说:“其实房子本身是用来住的。有这个钱,还不如包多一栋出租楼呢。”

在大家的观念中,房子的功能就是住,而不是投资。

“那出租楼也是拿来赚钱的啊,难不成房东是拿来住的啊。”简书枚下意识的就反驳了她的话。

“也对哦。这些本地人盖了一栋又一栋的楼,都靠房租就赚饱了。这一样也是投资啊。”管艳萍又觉得她的话挺有道理的。

甚至连何文静也点头,说:“你这话也不错。本地人,只要能盖多一栋楼的,都发达了。”

而且现在还有不少本地人在拼命盖新楼房呢。为什么呀,还不是因为房子盖好了,就是个下蛋的金鸡啊,只要有房间租出去,就能赚钱啊。

特别是那些在工业区附近的房子,真的很好出租。而且越新,格局越好的房子越好出租。单套间,小两室房,都挺好出租的。

年轻人爱租单套间,自己住着方便,而且还可以偶尔煮个饭,给自己改善一下伙食。又或者招待一下亲朋好友。

但凡工资高点的人,都爱租在外面。在工厂住集体宿舍,条件好的也是六人间,四人间,就算是一些管理者,最多也只能住两人间。哪里比自己一个人住方便

呢。

而且有些大公司,因为员工太多,宿舍不够,还只提供最底层员工的宿舍呢,其他人必需得在外面租房子,公司给你补一点儿房租。或者直接在工资里加一点钱。

有孩子的年轻夫妻,就更加愿意租房子,而且他们愿意租个小两室房,老人孩子有个地方住。

以前的旧房子,格局不好的,现在都不好出租了。大家都往新楼房里搬呢。

就是他们几人投资的这两栋出租楼,也是两年内的新楼,而且房型也多,这才好出租的呀。

“所以,投资房产,也是一条路子。搞不好,以后大家的观念都要改变了。房子不止是用来住的,也是用来赚钱的。”张进波笑道。

何文静还想再说点什么,却最终也没有说。

难得出现了分歧,方博洋就说:“先不谈这个了。反正我们也不可能马上去买,再怎么着,也得等到明年再说。先看看风向吧。”

谁都是第一次经历,他也不敢说投资房子就能赚钱嘛。

简书枚也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就引来了大家的这些思考。

听了老公的话,她连忙说:“反正只是先谈谈这个话题,以后再说啦。”

张进波其实很想买,他现在也比较看好房子投资。不过他现在手头也没有多的钱,就说:“方博洋说的对,现在不着急,反正也没钱。明年再看。”

他和程秋华经常去广市,到时候,两人多花些功夫四下打听一下,研究好了,再出手也不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