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世界观(心理学篇)

欧阳旭一头扎在床上,没办法,就算是为了能把自己的思想备个份,人也是有极限的。他就算是一个修真者,每天睡觉三个小时总要吧?要不然自己身体连正常发育都做不到。

三个小时后……

精神仍然有些萎靡的欧阳旭就像一个勤奋的工程师,提起笔继续构建着自己的世界观。

“哈欠——其实心理学……应该算人生观了吧?经济学应该归到价值观里面去;历史学才是正宗的世界观。唉,不管那么多了,反正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

“心理学……工作量有点庞大呀。心理学包括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即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弗洛伊德学派主张原因论,认为人的所有行动都有一个原因,如果有人童年时被父母打骂,可能会造成心灵创伤。阿德勒学派主张目的论,认为人的行动都有一个目的,并且人可以对自己的行动负全责,不能归咎于过去。”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阿德勒学派。阿德勒学派的主张是每个人只要改变目的就可以获得幸福。我们是同时生活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井水常年十八度,夏天喝感觉凉爽,冬天喝感觉温润。只要我们改变主观世界,利用主观世界看到的客观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一个人从小父母离异,长大后如果他的婚姻生活很美满,那么他会想到父母离异让自己对于自己的生活倍感珍惜;如果他婚姻生活并不顺利,那么他会想到父母离异对自己造成了心灵创伤,从此自己不能融入社会。我们会从过去找到符合现在目的的因素。过去就像是井水,在客观世界中的温度终年都是十八度,但是放到两个不同的目的下,才有了不同的感受。只有当后者开始认真对待自己关系的时候,才有可能把所谓的心灵创伤抹去。”

“我们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错误的人际关系,而错误的人际关系又来自于不正常的自卑感,或者说自卑情结。自卑感是认为自己还不够好,自卑情结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自卑情结就是依靠自己不够好而作为不去努力的借口,即人生的谎言。而既把自己和别人比,又不愿意承受自卑情结的人为了逃避现实,就会产生优越情结,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狂妄、自负。所有的自负必定来自自卑。自卑感是和理想中的自己做对比自己所产生的不足,而自卑情结是和他人相比自己所产生的不足。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都是自身为了逃避责任、逃避改变所产生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际关系中的对比会给人带来烦恼。为了消除人际关系中的对比,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横向关系。横向关系,即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平面上,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我们没有办法在物质上保持横向关系,但是我们在一段关系中可以坚持平等的思想和自己应有的主张,而不是建立一种纵向关系,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其他人。”

“但是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不可能兼容。只要在一个方面习惯了纵向关系,在不经意中也容易产生对比的想法,这是不可取的。同时,我们只要在一段关系中建立横向关系,那么不知不觉中,即使是公司领导或者上司自己都可以保持横向关系。”

“另外,自己本身有关系的主动权。只要我们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无论对方是否配合,无论自己在物质上地位有多么低下,都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人生中共有三大关系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婚姻课题。工作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事实。在这个社会里,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和信任。就算成为一个那个哗~哗~的作者也是要处理和编辑、和读者的问题。工作课题是强制性的,而工作时心情很差的人或者是经常迟到的人必然是因为处理不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人们在逃避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逃避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分工合作,而逃避人际关系的原因视情况而定。比如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和公司里高薪职员做攀比等。为了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他们会自动逃避这样的人际关系。”欧阳旭虽然早就知道自己写的字也会被屏蔽,但是还是忍不住尝试了一下。

“交友课题。我们经常说朋友越多越好,但是实际上,关系越深越好。一千个狐朋狗友在关键时刻也抵不上一个生死之交。交友课题主要也是必须由自己主动并且无需他人配合,但是我们必须要注重挑选朋友,看看哪些朋友值得与他交往。”

“婚姻课题。婚姻课题必须注重的是一个所有家庭都必须要重视的红线——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即对于谁未来有影响的课题就归谁选择。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空间,每一个人也有各自的课题。必须尊重对方对于其未来产生影响的课题的主导权,同时,也坚决守住自己的课题,不让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左右,失败的时候也不会怨恨别人。”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认清楚我所能改变的和我所不能改变的的方法。人际关系的终点则是找到共同体感觉。”

“找到共同体感觉一共三步: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自我接纳并非自我肯定,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攀比是人的天性,而比不过别人不代表自己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缺陷,如果自己死死盯着这一点缺陷的话,那么自己永远不会幸福。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在短时间内无法改进的情况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即无条件相信他人。这并非是宗教的说教,而是构建深层关系的唯一法则。如果无条件相信他人遭到了背叛,那么这个人不值得交往。而且站在背叛者的角度来看,背叛过别人一次,别人还愿意无条件相信自己,下一次怎么可能再次忍心背叛呢?”

“他者贡献,即对于共同体无偿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本质上还是有偿的,因为你获得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归属感,也就是幸福。”

“共同体是一个无限大的团体,当我们在一个共同体中感到困惑、难受的时候,我们需要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比如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有很多困难,但是当人走上社会的时候,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在学校的困难自然也就成了茶杯中的风暴,只要跳出茶杯,也就只是小小一口气的事儿了。”

“改变我所能改变的,接受我现在暂时或者我永远不能改变的,跳出对于自己来说有很大局限性的共同体,幸福,自然也就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