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大败而归

第六十三章:大败而归

因此放弃阵地转而利用一些建筑物进行近战就是唯一减少伤亡、保护粮草的做法。

之所以说残忍,是因为把敌军放进来后万一他们独自行动可就麻烦了,他们手持的火矢顿时就可以把乌巢大营变成一片火海,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那么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这个命令下达后,马上遭到了一些副官的反对和质疑,最后还是赵累拿出袁玄赐给的虎符才镇住了众人,他们无奈只好按照袁玄的命令弃前线阵地转而退到粮草仓库附近。

为了在粮草仓库附近对付这些骑兵队伍,袁玄特地把红警士兵中的链锤兵全部调了出来,链锤兵虽然单兵作战能力不强,甚至一对一的情况下都无法对抗一名西凉骑兵,但是唯一的优势就是他们的攻速很快,一旦三五成群的在一起他们所发挥的威力甚至都超过了超时空军团兵,袁玄把他们埋伏在了围墙后面和各个隐蔽的角落里,待敌人的骑兵一到,他们就势杀出,击溃敌人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果不其然,关羽率领仅存下来的骑兵队伍冲到了粮草仓库外,关羽一声令喝,刚想命令骑兵往粮草仓库内射入火箭,突然链锤兵展开了反击。

链锤兵们的移动速度很快,一瞬间他们就冲杀到了骑兵队伍的身旁,然后这群“野兽”就开始了他们的疯狂屠杀之旅,骑兵队伍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打下马,没有了战马的他们就仿佛绵阳一样开始任人宰割。

战斗依旧如火如荼,不过无论再怎么样激烈的战斗也无法和袁玄的这场战斗相提并论,他现在已经陷入了一场凶险的战斗中。

……

在荆州城内,袁耀虽然没有和敌军面对面作战他也没有闲着而是从这场生死存亡战中总结作战经验:一、作战原则思想

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集中优势兵力,将敌军各个击破,这是一条非常完美的战略手段,袁耀虽然这么想但是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实施过,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手上没有充足的兵力。

袁耀自己也说过:“在战争开始时候,我只看一个东西,那就是敌军的数量和如何消灭它们。

2.注重攻防结合

只要是袁耀指挥的作战,他就一直注重促使步兵、弓箭手和骑兵部队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荆州保卫战中打退曹仁还是突袭曹军大营的时候,袁耀一直把三个兵种紧密结合,让他们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当处于防御战局中,即使是处于劣势,也要抓住时机进行进攻战。

虽然听上去有些不符合实际,但是运用到战场上就另当别论了,袁玄把这场防御战视为完全防御下的进攻战,并指出:“在这次的战局中,这位完全为了保卫荆州城而选择在防御的时候不断果断出击的主帅,在一切地点任何时机就向敌人进行攻击;

虽然说荆州城内的守军兵力和联合军想比相差甚多,但是每次都能在不对称的战斗中制造出优势,而且通常都获得了胜利。

袁耀曾指出:“在战斗中,无论优势多么多,只要是无法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就要先进行防守和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找到敌人的弱点进行快速、大胆的进攻。”

二、军队建设思想

1.改革征兵制度

荆州城内的守军大多数都是从当地的百姓中征召的,说白了,荆州城内的守军实质上就是袁耀的个人私兵而已,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为了白银、权利、荣誉等等物质生活。

所以袁耀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战争结束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由步兵、弓箭手、骑兵组成的队伍,并且组建强大的预备队。

3.重视选拔和起用优秀军事人才

目前看来,这是袁耀当务之急应该做的事情,在他的身边除了乐就和雷簿外已经没有人家可以独自统领荆州兵作战了,虽然袁玄的指挥才能在荆州城内屈指可数,但是他追随自己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因为军中粮草资源枯竭而导致他暂驻荆州城以为后图。

这时候一名士兵推门而入,他从怀中取出信封递交给了袁耀

袁耀打开信件后,发现信的内容袁玄亲笔完成的。

袁耀坐在了椅子上面开始一字一句的在心里默念了起来。

“袁将军,我们自己在乌巢大营打退了关羽的西凉骑兵,但是我们的队伍伤亡也是很惨重,所以我有如下几个建议,还希望将军能够听取!

其一:首先我建议,把乌巢内的全部粮草和士卒秘密的调回荆州城内,虽然关羽暂且败退,但是背不住他们还会卷土重来,乌巢大营内的守军已经无法抵挡住他们的第二次的进攻了。

不过在撤退的过程,我希望在粮草大营内铺好硫磺、硝石等爆炸物。

其二:派遣一名上将到荆州外三十里处的淮河上搭建营地并驻守浮桥,这个浮桥虽然我们一直未用,但是接下来我的计划中需要用到、其实东吴一旦攻陷荆州城,这个浮桥还是可作为一处缓冲地带。

其三:将荆州城内的步兵、骑兵、弓箭手三个兵种各自组成一队,不要统一训练,要分开训练,训练的科目很简单,就是教他们如何做到一击必杀,恕我直言,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请袁将军不要拒绝。

其四:将我们截获东吴的木材资源用来在城墙上修建棱堡,但是弓箭手不部署在里面,只是用来吸引敌人的制火器。

其五:“加快荆州城内的防御建设,加大防线纵深,同时加大力度构建永久化工事,所以现阶段我们以发展为主,所以战略上以防御为先。

这些话,给袁耀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以上五个策略在荆州文武群臣中恐怕没人能够想到。

这些策略虽然袁玄之前提及过,但是其核心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看出袁玄在跟着敌我态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