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怒火

三屯营位于后世遵化市迁西县西部,它的北面是塞外草原,西面则是通往京城的官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从明代中期以来一直就是九边重镇之一蓟镇驻屯地。

“这城墙如此高大厚重,可见当时修筑城墙之人用心了。”

李信率部抵达三屯营之后对身边的人感叹道,只见这城墙高三丈有余,城门洞上方有城门大名“拱京门”。由于前不久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所以城墙垛口都有些新修补的痕迹。

“用诚,这个三屯营城墙是戚少保在万历三年到五年之间重修修筑的,所以三屯营的城池兼顾在这京东地区数一数二。之前杨老将军能够在建奴的围攻之中坚守三屯营就多亏了这城墙。”

新上任的蓟辽总督张春笑着对李信解释着,对于李信这个自己能够荣升蓟辽总督的最大有功之臣张春是极为看重的。特别是李信又得皇帝看重成为蓟镇副总兵,以后张春还需要李信帮他整顿军政呢。

“原来是戚少保所建,难怪呀。”李信有些恍然大悟。

张春又指着远处的一处阅武场说道:“那里也是戚少保所建,当年正是他在这里训练士卒让边墙之外的北虏董狐狸扣关请降!用诚,我们也当效法先贤收复辽东为君王分忧。”

“军门所言极是,末将一定听从军门的指导不负陛下厚望。”

因为张春是蓟辽总督所以李信称呼他为“军门”,这是对总督的尊称。听到李信语气恭谨没有因为皇帝的看重而变得骄横,张春更为高兴。

李信与张春进入三屯营城中只见街道上有些破败,这与之前后金入侵有关。随后两人便见到了镇守太监邓希炤,这名与前任总督闹得不可开交的大太监表现得却并不跋扈反而对两人表现得极为热情。

伸手不打笑脸人,张春见邓希炤如此也与其开始了商业互吹好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随后便是由邓希炤设接风宴款待众人。

等到了第二天李信这才离开三屯营前往自己的驻地,也就是城外的卫城。此次他前来赴任携带的兵马都是在辽东抚标营旧部,为了能够让侄子顺利接任李卑只留下了一百人的旧部去了山海关上任,其余全都交给了李信。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再加上当地有些势力的卫所军官在之前的“己巳之变”中或被后金所杀,或者投降已经被清扫一空,这就让李信的接任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李信是蓟镇副总兵又得到了皇帝的看重,兵部大佬们大手一挥给了他五千人的兵额,也就是说李信可以拥有五千人的兵马粮饷。

而李信此时只领着一千四百余人加上张春调拨给他的六百人也不过才两千人,兵额缺口有三千人。户部的官员们按照五千人的军饷给他发了一年的饷银。

当然发给他的军饷还是会有缺额,但是户部官员们看到李信的背景关系很硬,所以给他发了九成饷。别小看这九成饷,这就已经相当于足额发放了,天大的面子了。

李信拿着这笔银子开始在遵化、迁安、永平、滦州一带招兵买马,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地方是因为他们当年受到后金掳掠最深与后金有着血海深仇。

再加上当地百姓都知道李信当年在收复四城战役时候立下的功劳,对其有着天然好感。这就让李信的招兵工作进展顺利很快便招齐了人马。

当李信在蓟镇热火朝天的招兵买马加紧训练的时候,在紫禁城之中的崇祯却看着八百里甲级军报愤怒欲狂。

“余大成、孙元化这两个废物!”

崇祯将手中的奏疏狠狠地扔到了地上,脸色气的通红而在前面站着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周延儒与次辅温体仁、兵部尚书熊明遇、礼部侍郎徐光启等人都雅雀无声。

让崇祯如此愤怒的奏疏正是山东巡按御史王道纯发来的,内容是弹劾山东巡抚余大成与登莱巡抚孙元化。王道纯在奏疏里详细叙述了孔有德所部在山东的所作所为。

另外他还讲述了一件让兵部众多官员也感到耻辱的事,那就是山东巡抚的标兵数千人居然被孔有德所部几百人骑兵给一冲而散。

原来孔有德的叛军进攻潍县的时候没能攻克,而收到急报的山东巡抚余大成派出自己的抚标营中军总兵沈廷谕、参将陶廷隆前去镇压。

就在潍县城外孔有德叛军只出动了几百人的骑兵就将坐着轿子指挥作战的沈廷谕击败,随后沈廷谕、陶廷隆在家丁护卫下逃回了济南城。

余大成听到沈、陶二人的汇报之后便被吓破了胆认为孔有德叛军不可力敌只能招抚就又派出属下官员乙邦才前去招抚,他自己则躲到佛堂里拜佛请愿。

没想到乙邦才来到孔有德军营之后被李九成下令当着众多士卒的面打了四十军棍给撵了出去。这一下子不但明朝朝廷的脸面都给丢光了,连山东当地的士卒百姓都嘲讽整天在佛堂拜佛祈求佛祖保佑的余大成为“白莲都院”。

而孙元化得知孔有德叛乱之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居然是命登莱两府各地官兵不得抵抗孔有德,让其返回登州。就这样孔有德部叛军大模大样的一路吃着明朝地方官府提供的粮草回到了登州。

崇祯四年闰十一月初十,孔有德部抵达登州城下声称愿意接受孙元化的招抚,企图骗开城门结果被登州总兵张可大识破。见诈降不成,孔有德、李九成二人随即展开了强攻。

王道纯这封弹劾奏疏送到崇祯手里的时候正是孙元化下令各地不得抵抗让孔有德返回登州的时候,这怎么能不让崇祯愤怒欲狂呢。

崇祯虽然愤怒于余大成、孙元化的无能导致丢了朝廷脸面,但是无奈之下也准备捏着鼻子接受这个结果。毕竟现在朝廷刚刚结束与后金的大战人困马乏,陕西的流寇也大量涌入了山西,山西当地官员屡次告急。

但是当又一封加急军报呈送到崇祯手里的时候,崇祯对孙元化的怒火再也忍不住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