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患得患失的梁储

蒋冕说完,面露凝重之色:“这些年来,心学昌盛,尤以广东、福建、湖广、南直隶等地多矣。陛下纳徒王守仁,此人也是心学门徒,不过却自成一派。其早年受刘瑾迫害,被贬贵州龙场,教化当地苗人百姓数十,今科之中,贵州子弟,多受王守仁教诲。”

毛纪有点绷不住了说:“所以陛下所谓的收徒,其实之王守仁与陛下的交易?陛下欲破程朱而助心学?”

“极有可能!”

蒋冕很沉重。

心学的传播,也是有着时代背景的。

首先,现在不是明初,理学僵化本身就很严重,再加上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官员贪污成风,社会朝着向钱看迈步。

弘治以前,出门当官,回家无余财,路过的人还能对你竖起大拇指,说你清廉。

但现在,你回家没有捞个万儿八千两白银,别人会笑你傻。

于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基础不在,感慨世风日下的儒学大家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妄图突破理学界限。

这就是心学能大兴的核心。

但心学终究是在理学框架里书写,最终还是没有完全根除理学的弊端。

反而脱实向虚,后来又被满人踏碎,只能朝着考据学方向靠拢。

总之,朱厚照虽然不大清楚心学和理学其实算一个学问,但这段时间连家中美人都没有去碰,全部在研究国家社会去了,也能看得出来,想要单纯靠心学理学学子自己突破,那得等到一百年后了。

不如自己现在加把劲,往本就炽烈的道统之争加一把火。

现在,内阁三个阁臣,商量了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有了共同的决断。

那就是按住心学。

但今科已经录了,接下来动手,就得想办法。

“录科一事,当归吏部。”杨廷和缓缓说。

“然也。既然是为国选官,岂能选于学文不精者?当选举人。”

举人可以当官,但需要排队。

内阁三人将梁储给坑了,也不担心。

录科置于吏部也是有好处的,吏部的权柄增大,也同时干掉了朱厚照可能直接修改科举制度,来扶持心学的可能。

道统之争,也是朝堂之争,这就是大明的特色。

毕竟儒学是治世学问嘛。

等商量完了,朱厚照又派人来通知他们派人礼部的人来,不然他就自己任官了。

后朱厚照又被无视了。

……

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十日。

朱厚照看着锦衣卫传来的报告,内阁里的三个老家伙,居然要把录科置于吏部管辖,直接气笑了。

“去,把梁阁老给朕请来。”

朱厚照喊了一声。

很快梁储被请来,朱厚照直接将这封报告丢给梁储:“梁阁老以为录科置于吏部名下如何?举人可愿充作吏员而不去为官一任?”

梁储拿起来一看,心中顿时破口大骂。

这他娘的是给他架火上了。

就跟朱厚照说的一样,举人是候补官员,是官不是吏!

虽然朱厚照用镇国府的名义,修改了吏员等级,修改了乡镇官员的等级。

但这只是朱厚照用开府的权利直接造了一套官制,若不是镇国公就是朱厚照自己,镇国公朱寿早就被弹劾成筛子了。

总之,镇国府的乡镇官吏这一套体系,类似于过家家。

皇帝不死,或者不裁撤,那镇国府这套就有效,大明官员捏着鼻子也得认。

所以现在跟着镇国府混的文官,都是赌朱厚照能有朝一日将这套系统移植到大明的行政框架内,他们由此转正。

就算不成,朱厚照肯定也不会亏待他们。

而现在归于镇国府的录科,要转到吏部名下,要决定强制选举人为官,那他梁储就是读书人眼中钉。

低贱的吏,岂能成为他们的起点?

要也是科举,进士,然后观政,最好是选为庶吉士,不行出去也是七品县官,怎么也比吏员强。

“陛下,此事还未定制。”

“可朕觉得不错。”朱厚照嘿嘿一笑,“这样吧,凡是年满三十,并乡试三次者,第四次开始,只能考吏部增补录科,每年一选,选中出为三级吏员,于地方往上走。若是没有天赋,天天在题海里遨游也没用,不如早点为国效力。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拒绝。最多拒绝三次,三次之后,不再叙用。就写内阁建议,嗯……让天下士子们,好好的感谢一下内阁的提议。”

“陛下啊!录科本就不合礼法!镇国府自行决策本就是试点之用,岂能常设?”

梁储赶紧躬身改口,退而求次,捏着鼻子认了朱厚照的录科,他可不想被钉在耻辱柱上骂。

“可是朕觉得不错。杨首辅的决策,朕很满意。是当之无愧的大明宰执。”

朱厚照嬉皮笑脸

说。

梁储心头一紧。

首辅,宰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