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地摊文学走起

“老赵,这时候再给宏速公司写广告,大家会接受吗?”王兴华有点担忧。

现在铺天盖地的,都在说宏速公司不好,他们逆势而行,能行吗?

赵宏图觉得都不是事,“我让你写的都是那些小饭店,待业青年,甚至是学生,只写他们的故事,只是在故事中,塞一些广告。”

王兴华了然。

还是老套路。

他懂。

只要大财主赵宏图说没问题,他就去干。

反正他的建议,也都给到了。

赵宏图大财主让王兴华把文学社的都叫上,加上其他院校文学社的核心人物。

大吃大喝一顿,每人送了一点小礼品。

陪到位了。

大家年龄相近,能说到一块去,加上赵宏图刻意迎合,大家都很开心。

关系搞好了。

写文章,自然就不是事。

赵宏图之前让大家写过,可是效果不是很好。

这次,他觉得还是要适当地点拨大家一下。“各位才子佳人,写文章,大家都是专业的,我这里,有一些要求,希望大家能满足一下。就是要有趣味性,要接地气。”

事实上,只要姿势对,就算是打广告,大家一样愿意跟着一起爽。

上辈子,一个叫“天才小熊猫”的博主,他的广告是影响力最大的之一,因为大家就爱看他的广告,好玩而又有趣。

有趣的故事,才能吸引人眼球。tefu.org 柠檬小说网

“没问题,你就放心吧。”

“老赵,多大点事,我之前发表过很多文章,很受欢迎的。”

“是啊,我们这里的,玩弄文字,都在行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是让赵宏图放心。

赵宏图对他们的水平,还是放心的。

现阶段,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先锋……都是这时候冒出来的,他们的文学水平,肯定高的一比。

但是,下里巴人,还真不一定爱看。

对他们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还真不放心。

赵宏图点点头,很认同,笑着问道:“大家都看过故事会没有?”

不少人点头,只是他们有点不屑一顾:“老赵,那本书,说真的,就两个字,烂俗。”

赵宏图面上点头认同,心里暗骂道,果然这些人靠不住。

尽管《故事会》惨遭冷眼,又看起来不太正经,但《故事会》多年来仍然创下了发行奇迹:

1985年,国内的报刊亭还没搭建成熟的时候,《故事会》一期就能卖到760万册,成为出圈最早的国民杂志!

2007年,在杂志的黄金时代,《故事会》光是广告费就能赚到1500万!

2020年,纸媒大量“阵亡”,《故事会》仍然每期还有几十万册的发行!

故事会是被骂烂俗,却让几亿人上瘾!

你以为早就死掉的它,却悄悄火了57年。

赵宏图强笑着说道:“各位大才,我这次希望你们写一点烂俗的文章。就比如故事会这样的。”

“比如,赵四家里开了一个饭店,中午有一个大客户下单,要吃鳕鱼。赵四从菜市场买回来一条完好的鳕鱼,结果客户这鱼的质量有问题,口感不对。

但赵四买的明明是好的鱼啊。自然不愿意。

心想,看着人模狗样的,竟然想吃霸王餐,看来非得让你尝尝爷爷的铁拳滋味。

两个人闹到了最后,找到菜贩。

菜贩肯定也是说自己的鱼是好的,是客户故意找麻烦。

最后,一个旁边的人说,他的鳕鱼,是不是很便宜,可能是二次冷冻过的鱼。

鳕鱼是冷冻保存的,常温放置个半天,会部分解冻。

如果鱼二次冷冻,细胞壁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已经破裂了,做出来口感碎糟,没法成菜,但外观上不容易分辨出来。

大家恍然大悟,最后赵四媳妇埋怨赵四,非得贪便宜,买些便宜的菜,现在被坑了。

要是找宏速公司配送,菜的质量好,综合成本,也差不多。”

“比如,王阿姨家里开了一个小饭店,去买10斤菜,拿到家里一称重9.8斤,两口子打起来了。

王阿姨在她家店门口哭天喊地:“挨千刀的,断子绝孙的老王,你没事来我家嚼什么舌根。”

邻居一听,卧槽,两口子吵架还扯出来老王了。

有好戏看了。

有嘴欠的一脸八卦的问道:“老王昨晚去你家里,被撞见了?”

王阿姨直接上前挠了他一脸:“啐!我们家之前让宏速公司配送,比菜市场上便宜,质量好,数量足。杀千刀的老王,非得说宏速公司有问题,结果我天还不亮去买菜,买回来分量不对,不怨他怨谁啊。””

“还比如,刘叔家里店里忙,让亲戚帮忙去买菜,结果买到注水的蘑菇,买回来后对不上,还以为亲戚贪腐了。亲戚白帮忙,还落得埋怨。”

“大家明白我意思了吗?”

有不少人,脸色有点难看。“写这些有谁信啊,一点文学性都没有。”

他们还以为和上次写的一样呢。

可这次,赵宏图要求甚高。

让他们写地摊文学。

这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的文学。

可是,刚刚吃了赵宏图的,手上也拿着了礼物,拒绝的话,说不出口,也不合适。

再加上赵宏图许诺的丰厚的润笔费。

大家强忍着答应了。

只能再弄一个笔名了。

接下来没几天,文学青年集体爆发了。

各类媒体上,不断有小豆腐块发表。

文章的趣味性都很强。

写的故事,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故事,很贴近市民生活,被他们写的引人入胜,充分满足了大家的八卦情节。

中间再掺杂一些隐晦的不可描述的情节。

看的人也很多。

最让赵宏图喜出意外的是,有一个写知青返城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竟然出圈了。

那本,火了。

相信不少人还对《蜗居》留有深刻的印象。

剧中宋思明说的一段话:“这可不是一般的吉普车,这是路虎!这开车的男人,有血性的,都希望拥有一款路虎,在城市里憋久了,都希望自己能像一匹野马一样,一头鬃毛,迎风飘洒在草原上长大。路虎就是男人的腿。”

颠沛流离,销量不行的路虎就在华国火了一把,土豪们都扎堆去买路虎了,有段时间顶配的路虎揽胜甚至加价四五十万都买不到。

这本给宏速公司的营销效果,虽然不如路虎在蜗居里边的营销效果。

但效果绝对是没错的。

那些媒体人,都写得高大上。“扣帽子”,“打棍子”,一套一套的,看上去都很有说服力。

导致部分高知眼里,宏速公司肯定是勾结权贵的,不然,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就发展起来了,怎么就能贷款到呢。

可惜,底层人员,不爱看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啊。

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地摊文学竟然挫败了高大上的专家言论。

赵宏图找的这些人,都写的土味十足。

浅显易懂,低俗简单直接,有趣露骨更加接近生活。

简单直接的阅读快感,可以制造的戏剧冲突,官能不断的刺激,煽情的让人欲罢不能。

是排遣寂寞,打发时间的最佳读物。

是读者的精神家园。

随着这些众多的小故事流传散播开,宏速公司直接被洗白了。

他们更加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故事书上讲的,宏速公司是好的,反而觉得报纸上报道的的有失偏颇,甚至是诽谤中伤,借机炒作。

并且这种观点,还不断地向上层蔓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