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

初夏以前没太关注和琢磨过院儿里的邻里关系。

她只知道,他们院儿里三家关系都不错,在一个院儿里住了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矛盾,没有因为什么事闹得难看过。

平时一家有事,若是需要的话,另外两家也会力所能及帮帮忙。

但结合上里面的内容来看的话,她这会自然能看得出来,蒋家对她家和韩家,其实是从心眼儿里有些瞧不上的。

而主要原因就是在三家父母的工作和文化水平上。

蒋建平和徐丽华的工作都更好更体面,文化程度也更高。

初夏家里,唐海宽在酱菜厂当工人,吴雪梅在副食店当售货员。

韩家韩庆天蹬三轮,王翠英连工作都没有,在家搞点副业。

他们在工作上都比不上蒋建平和徐丽华,文化水平也比不上。

在蒋建平和徐丽华的眼里,他们都是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水平也不高的粗人。

而他们这样的家庭,自然也教育不出什么模范孩子来。

所以在蒋建平和徐丽华的教育和影响之下,蒋冠杰和蒋珊跟院儿里其他的孩子走得都不近,从小就不会和他们一起玩一起野。

蒋家各方面都讲规矩,蒋冠杰和蒋珊从小就被管得很严。

蒋珊还有叛逆调皮的时候,蒋冠杰则是从来都没有,他不止在他们院儿里是最听话的孩子,在整条胡同里也是。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徐丽华一直拿蒋冠杰的听话当骄傲。

在她眼里,一整条胡同的孩子都没有她家蒋冠杰听话有出息。

蒋珊也不行,蒋珊可没有蒋冠杰这么听她的话。

蒋冠杰刚才说初夏那样的话,虽然语气上很平淡,听不出有什么鄙视和嫌弃,但其实就带着天然的看不起。

不想回答和不愿意借都没毛病,非要说一句她不懂。

她就算只读到了小学二年级,也不可能不懂高考考大学是什么。

初夏站着轻轻吸气,抿住嘴唇在心里想——不行,她不能一直这样被别人这么看不起,她必须得更加倍地努力才行。

于是她没再在院子里站着浪费时间。

她跟唐海宽和吴雪梅说:“爸妈,我有事先回屋去了。”

唐海宽和吴雪梅自然应道:“你有事就去忙。”

初夏应了声跑回屋,徐丽华和李兰又端着盆出来到水龙头边洗碗,这又和唐海宽、吴雪梅说起话来,时不时笑上一声。

初夏回到房间里,在写字台前坐下来。

她拿过书包打开盖子,把里面刚才在新华书店买的两本复习资料拿出来,打开桌子上的台灯,沉下心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她还得去厂里上班,能用来复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她必须得争分夺秒,把所有能用的时间全都利用起来。

她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学,所以她不打算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给辞掉,而

是打算边工作边复习。

初夏学习学得很认真,唐海宽和吴雪梅都洗漱完准备睡觉了,她还趴在台灯前,捏着笔在资料书上写写画画。

吴雪梅不知道她在忙什么,看她没有要停的意思,过来敲响她的房门,推开跟她说:“明天得早起去单位报到,早点洗漱早点睡觉。”

初夏回神回过头,应声道:“好的,我马上就睡。”

吴雪梅有些好奇问:“你这是在忙什么呀?”

初夏笑着道:“看书呢,在乡下养成的习惯。”

吴雪梅对这事没什么看法,只又说:“别太累了,早点睡。”

时间有点晚了,吴雪梅嘱咐完走了以后,初夏也就没再看了。

她把书本收拾起来放到一边,洗漱一番也就睡下了。

今天为了办手续在外面跑了一天,晚上又学了挺长时间的习,身体和精神都有些累,所以初夏躺到床上没一会就睡着了。

这一夜无梦。

醒来时,已是次日凌晨。

初夏抓紧起床,洗漱一番吃完早饭,背上书包赶着去单位报到。

唐海宽和吴雪梅工作的地方离家都比较近,骑车稍快一些,但走路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所以家里的自行车还是让初夏骑。

打了一路招呼,骑着车出胡同的时候,初夏在心里想——她身上的钱足够买一辆新车的,有机会看看怎么弄张票,她再买辆车。

当然这事不着急。

眼下她要赶紧到厂里去报到。

昨天办完粮食供应手续在城里闲逛的时候,初夏就去自己要去的工厂那逛了一圈,所以现在按找好的路过去就行了。

初夏要去的是一个食品厂。

这是之前在乡下填申请表的时候就定好了的。

当时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是食品厂一个是钟表厂,林霄函毫不犹豫要了钟表厂的,初夏自然就要了食品厂的。

这两个工厂离得不算近,但也不远,在一条街上。

昨天初夏也看过了,那条街上除了她要去的食品厂和林霄函要去的钟表厂,还有一个邮票厂和一个纺织厂。

这四个厂都是比较大的厂,工人很多。

所以即便在一条街上的厂里上班,初夏也觉得,纯靠偶遇的话,她和林霄函以后应该很难会碰上面了。

当然了,这事现在对她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

初夏骑车去到食品厂,在大门外停下车。

这会正好是上班前的时间,陆陆续续有人进工厂大门,初夏推着自行车到看门的大爷面前,掏出介绍信给他看,问他去哪报到。

看大门的大爷看完初夏的介绍信还没回答,忽又有个姑娘过来问同样的话。她也拿出介绍信来,说自己是来报到的。

大爷这便也把这个姑娘的介绍信也看了,然后给初夏和她一起指了路,告诉她们进大门以后,到哪里停自行车,再去哪报到。

初夏和这姑娘一起跟大

爷说了谢谢。

两人一起进工厂大门,初夏先去车棚底下停车。

姑娘站着等了她一会,然后和她一起去找资料室报到。

从车棚往资料室去的时候,初夏和这姑娘聊了几句。

这姑娘叫冯静芝,和她一样也是从乡下刚回来的,今天来厂里报到。

了解完了彼此的情况。

冯静芝看着初夏不敢相信道:“你一点也不像是从乡下回来的。”

初夏笑着跟她解释:我运气比较好,到乡下没多一会,就被大队选去学校当老师了,所以干的农活少,没怎么挨过风吹日晒。??[”

冯静芝听了点头,“那难怪了。”

两人说着话找到了资料室,先进去填入职资料。

入职资料填完,再按照流程去厂里的卫生所做体检,之后再到办公楼找到宣传部主任,了解工厂的一些情况。

办理完入职手续以后,又有工作人员带她们去领被褥毛巾等生活用品,最后拿着生活用品到职工宿舍安顿下来。

宿舍安顿好,便直接跟着厂里的老员工上岗工作了。

她们这个食品厂主要生产罐头、饼干、糖果之类的零食。

初夏和冯静芝都被分在了缺人的罐头生产线上,做灌装工人。

生产线上的工作不难,她们半天也就全都学会了。

中午下班,初夏和陈静芝仍旧跟着其他老员工,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再到宿舍里休息,休息到下午上班,继续流水线工作。

傍晚下班,初夏就没留在厂里了。

有过在乡下知青点生活的经历,她现在有点害怕住集体宿舍,所以她只中午到宿舍休息,傍晚下班就直接回家去。

冯静芝家里人口多房子小,她就直接在宿舍里住下了。

于是傍晚下班以后,初夏便自己背着书包去车棚下推自行车,跟着出工厂的其他工人一起,顺着人流出大门,骑车回家。

到家后初夏也不闲着,吃完饭立马就回房间里坐下来复习。

她现在别的事不多想也不多管,白天安心上班,干的活不需要动脑子,下班回到家,就扎进复习资料里,把脑子用到极致。

这样几天下来,吴雪梅和唐海宽都觉得她奇怪。

今晚吴雪梅照例去提醒初夏,让她早点睡觉,明天还得要去上班。

提醒完回到自己的房间。

唐海宽靠坐在床头,问她:“夏夏每天晚上都在忙些什么啊?怎么一吃完饭就钻房间里不出来?”

吴雪梅跟他说:“看书呢。”

唐海宽不是很明白,“看什么书这么用功?”

吴雪梅道:“什么书都有,有有唐诗宋词,还有语文数学,杂七杂八的,说是在乡下养成的习惯。”

唐海宽低低唉哟一声道:“白天在厂里上一整天的班,回来又看书看到这么晚,天天这样,也不歇歇,她不累吗?”

吴雪梅道:“反正我觉得挺

累的。”

不过孩子大了,他们也不好管得太多,只能提醒提醒。

时间不早了,夫妻俩聊了这么几句也就没再说了。

唐海宽伸手拉了灯,屋里陷入黑暗中,夫妻俩一起躺下睡觉。

***

院儿里其他屋里的灯都熄了,初夏的房间里的灯还亮着。

她坐在台灯前,抬起手捂住嘴,没忍住打了个哈欠。

感觉困了,初夏也就没再继续看书。

她把面前的书本合上,整理好放到一边,笔也放进笔筒里。

然后她又拿过桌上的闹钟,定了个比较早的起床时间。

明天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是里说的媒体公布高考正式恢复的日子,她心里悬着这事,所以要早一点起来,去报亭确认这个消息。

刚才在吴雪梅提醒她的时候,她就洗漱过了。

所以这会设好了闹钟时间,她便直接关台灯睡觉去了。

白天的工作和晚上的学习都累。

这会人往床上一躺,三分钟不到就睡着了。

次日在闹钟声中醒过来,初夏又果断睁眼从床上爬起来。

唐海宽和吴雪梅起床的时候,她把早饭都烧好了。

唐海宽疑惑问她:今天怎起这么早??”

初夏已经先坐下来吃饭了,回答唐海宽说:“厂里有点事要处理。”

既然是厂里有事,那自然是不能耽搁的。

唐海宽和吴雪梅这便没再问,两人不紧不慢去院子里洗漱。

然后他俩还没洗漱完,初夏已经吃完早饭了。

她放下筷子背着书包出来,路过的时候跟唐海宽和吴雪梅打声招呼,然后直奔前院去骑车。

骑着车出胡同,又直奔邮局而去。

如今这年代大家工资都低,有闲钱订报纸的人家比较少,一般都是单位会订报纸和杂志。

个人不定报又想看报纸的话,都是去邮局前的报亭那看。

因为初夏来得比较早,报亭这还没有其他人,但是报纸已经换成今天的了。

初夏压着心跳,伸手把报纸拿下来。

报纸是对折在一起的,她想着高考恢复的消息不知道在哪一版哪一页,不知道是不是要找一找。

结果她刚把报纸展开,便蓦地愣住了。

因为高考恢复的消息在头版头条,标题字很大,占的版面也很大。

这突然的视觉冲击,让她的心脏都跳得快了起来。

和之前的拿到回城申请表一样。

虽然她早就知道,但真正看到的时候,心里还是忍不住激动。

要不是站在街头上,她真想兴奋地喊一声。

激动的心情根本压不住,于是她便在这样的激动的心情中,把报纸上的字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看的时候她在心里想——原太神了,所有的大事都是准的。

报纸不能拿走,初

夏便多看了两遍。

等到有别人也来看报纸,她才把报纸放起来,然后把心稳稳放到肚子里,愉快地推上车走人。

她推着车刚走几步,还没踏起踏板上车,忽听到报亭边传来惊咋声:“哎哟喂!今儿这可是天大的新闻,得炸了全国人民的锅呀!”

听到这话,初夏没忍住笑一下。

然后她踩上踏板骑上车,迎着风去往工厂,只觉得风都是暖的。

***

傍晚的四合院。

吴雪梅和王翠英、李兰在水槽边摘芹菜。

唐海宽手里拿着报纸,和韩庆天、韩雷凑头在一起研究。

王翠英出声说:考大学的事,你们琢磨个什么劲?”

听到这话,韩庆天看向她没好气道:“你懂什么?这是今天最大的新闻,全四九城的人都在讨论这个事情,哪有跟不上时事的北京人?”

王翠英还没再说话,蒋家四口人忽回来进了二门。

看到蒋建平和徐丽华回来,唐海宽忙出声道:“你们回来的正好,今天的新闻你们最懂了,正好来给我们讲讲。”

他们当然也能看懂大概。

只不过要讨论透彻嘛,还是得跟懂的人讨论。

徐丽华笑着道:“考大学的事啊?”

韩庆天又应声:“可不是么?今天这新闻真是炸了锅了。”

既然被叫住了,蒋建平和徐丽华也就没回屋去。

他们把包给蒋冠杰和蒋珊,直接走去唐海宽、韩庆天和韩雷面前。

唐海宽把报纸递给蒋建平。

蒋建平接下报纸,一边读新闻,一边给唐海宽他们解释,当然不是字面解释,而是总结和拓展,并且听起来简单易懂。

国家为什么要恢复高考。

这其中的原因,从各个方面都有得讲,且能讲很多。

比如推荐上大学的各种弊端,比如国家人才极度匮乏,急需要人才。

还有高考恢复以后,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不管听懂听不懂,院子里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听。

听得差不多了以后,唐海宽又出声问:“这招生有什么条件?”

蒋建平看向他,笑一下道:“这你们用不到。”

唐海宽看着他说:“我们是用不到,但咱家夏夏用得到啊。”

韩雷也跟一句:“对,咱家三儿应该也符合报名条件,他要是能考上大学,那不是就不用等名额,直接就能回城了?”

听完唐海宽和韩雷的话,蒋建平和徐丽华都愣了下,并且下意识看了彼此一眼,眼神里交换了同一个信息。

然后他俩很快收回目光。

蒋建平用拳头碰鼻子清一下嗓子,又笑起来说:“对,初夏和韩霆,确实都符合报考条件,但是这个事他不是一般的难……”

“报考条件放得这么宽,报名的人没有千万也有百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是肯定的。”徐丽华忽开口打断蒋建平的话,没让他说下去。

她笑着继续说:“但我觉得,只要符合条件就是个机会,都可以报名考试一试,万一运气好考上了的话,毕业之后国家分配工作,直接进机关,可就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唐海宽听完点头,“徐老师这话说得很对。”

韩庆天这便也看向韩雷说:“那你也写封信给三儿,让他也考试试。”

韩雷想了想道:“写信太慢了,我明儿直接给他发电报吧,电报快一些,他在乡下,如果消息闭塞的话,说不定都还没听到这个消息呢。”

韩庆天:“行,那就发电报。”

话说到这,蒋建平和徐丽华也就不再站着了。

他们又跟大家寒暄了几句,便回屋收拾做晚饭去了。

进了屋,蒋建平小声道:“你打断我的话劝他们报名干嘛?两人都两年不上学了,上学的时候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一个混一个呆。复习时间总共就只有一个多月,初夏要去工厂上班,韩霆在乡下更没时间没条件,根本就考不上。让他们报名,纯粹是让他们浪费报名费浪费时间。还毕业直接分配进机关,一辈子都不用愁了,可能吗?你看他们两家像是能出大学生的样子吗?”

徐丽华也小声道:“你管这么多干嘛?又不是浪费你的报名费,浪费你的时间,他们明显都想凑这个热闹报名,那就顺着他们说呗。你要是直接说初夏和韩霆肯定考不上,报名是浪费,那不是得罪人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