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汩汩流淌的坏水

在顾廷烨以为,宋军的真实战力根本就不输于西夏铁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综合能力还要强上不少,毕竟科技便代表着生产力,战斗力。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在野外对上西夏那些引以为傲的重甲铁鹞子,宋军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要知道当年范文正公为了应付西夏,费劲心力的为大宋打造了一支选锋军,无论在骑士的训练上还是在军械甲胄上,都更胜西夏倾国之力打造的铁鹞子一筹。

如果要不是大宋实在缺少战马的话,完全可以与西夏铁骑正面的做一次强强对决,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至于步兵就更不用说了,大宋无论是步人甲还是神臂弓都是当世独步。

那些外族人如果不仗着行动如风的战马,只是地面进攻的话,绝对会被大宋的边军按在地上花式摩擦。

至于宋军西征为何会屡屡失败,顾廷烨感觉这根本就非战之罪。

究其源头,仍旧是大宋太宗赵匡胤得位不正的原罪,以至于让大宋的历代帝王都对手握军权的将领极为忌惮。

生怕他们也学自己老祖那套来个黄袍加身,这就极大的约束了将军的战力,以至于像狄青那样的名将,不过因为文官的两句话就郁郁而终。

如此便可见大宋武将那无比憋屈的地位。

至于宋神宗后来那个逆天的五路大军,更是因为他不听枢密院那些行家里手的劝谏。

还脑残的将自己比成诸葛亮,出征之前给带兵的太监布置好任务,最多再给他们两个锦囊,告诉他们等待关键的时候拆开,到时候按计行事即可。

就这么打仗,你就是将李靖从贞观盛世中拉到这里来,那位军神也会表示根本根本带不动那些猪队友。

毕竟他只有一个人,如何能执掌五路大军,难道靠天上的北斗卫星通话吗?

想要完成心中所愿,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得到大宋官家无比坚定的认可。

只要出战之时不被皇室所忌,不被那些文官集团扯后腿,他就有一百种方法,玩儿死西夏那些所谓人马俱覆甲的铁鹞子,和那些狗屁的全国皆兵的所谓六十五万大军。

西夏全部加在一起才不过百来万人,只要大宋万众一心,即便只凭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够淹死他们丫的了。

因此这次的殿试极为重要,务必要给赵祯这位大宋官家留下一个深刻印象。

老子可是正式经过科考才进入仕途的,纯纯的文官士大夫阶级,和那个所谓的宁远侯府不发生一毛钱的关系。

如果以后谁敢说老子属于武勋一脉的话,看老子不用大脚丫子抽死他们。

当然了,等得到功名之后想方设法提前去烧赵宗实那眼冷灶也是势在必行。

顺道还可以影响一下那位未来的神宗,必须让他知道做什么事千万不能患得患失首鼠两端,如果不是他的懦弱,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也不至于半途而夭。

别的考生都是先在草纸上打腹稿,然后才最终成文,毕竟殿试的时间足有三个时辰,够他们筹谋出一篇精彩纷呈文采斐然的平西之策。

不过顾廷烨显然没有那个打算。

原本就是心中早有成算的,再加上如今又置身于大宋的皇城之中,如此环境配上誓灭西夏的决心让他文思泉涌,只是对于两国战力的分析就写了洋洋洒洒将近千言。

无论省试还是殿试,制式要求大多文章绝不会超过一千三百字,这不但是大宋科考约定俗成的格式,更能在简短精炼的词句中显出自己不凡的文采。

不过顾廷烨显然对这些嗤之以鼻,在他认为,战略报告就应该语言详实、表述清晰,稍微有一丝语焉不详之处都可能让读者产生误会。

什么引古寓今让考官自行领会其中妙处,那就是纯纯的卖弄行为,谁能保证任何人都与你思想统一,万一理解的南辕北辙那才叫弄巧成拙。

在将双方的优缺点总结完毕之后,顾廷烨先是从两军边境的战略部署,写到了边关重点防御的方略。

从针对西夏骑兵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写到各种实用性武器的配置与军阵的排布与兵种搭配的重要性。

而且还提到了如今西夏之主李谅祚刚刚收拾了他的舅舅没藏讹庞,虽然看上去将西夏大权收入自己的囊中,但其中隐患更是许多。

没藏家经营多年,无论在西夏的朝堂上还是军队中扔有不少的残余势力。

而如今李谅祚的皇后梁氏看似贤德,其实却是个野心极为强大之人,完全可以利用她准备培植自己势力接替没藏家空下来的权利真空,制造西夏内部的矛盾。

毕竟这位西夏皇后也不是党项人,而是标准的汉人,就不信西夏那些贵族会那么信任这位皇后的忠诚。

如果真能挑起他们内部的权利斗争,对大宋来说将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顾廷烨不但提出了挑拨西夏政局的想法,而且还列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泼脏水方向,手段不可谓不下作,谣言的煽动性与可信度更是极强。

毕竟这些东西都是直指人性的千年总结,这些淳朴的古人怎会见过如此丧尽天良的恶毒谣言。

顾廷烨主打的就是一个造谣不要钱,最起码也能恶心你半年。

至于信与不信的有什么关系,后人都逃脱不掉三人成虎的定律,更何况是这个时代的古人,大不了多雇些水军天南海北的宣传就是了。

我大宋一地传出来的消息你西夏皇室不信,如果大辽也传出同样的谣言,吐蕃也发现同样的消息,我就不相信你会坚持不信。

为了节约大宋的战力,顾廷烨这里是阴招频出,而且还是越写越兴奋,整整两大篇白纸都装不下他那一肚子坏水。

正当他各种舆论战、认知战,阴谋论的连环坏水如山洪爆发之时,却不知道他身边早已站定了一名老者。

随着他手中笔锋不断摩挲纸面,老头的胡子都被自己给薅下去了十几根,眼中的惊讶程度更如同见了活鬼一般。

由于省试的表现,让司马光这位主考官将顾廷烨列入重点观察对象。

如今别的考生要么低头在心中打着腹稿,要么断断续续的在草纸上写着纲要。

而顾廷烨却上来就奋笔疾书,而且好像还越写越兴奋的模样,如此诡异的举动自然吸引来了这位文坛巨匠的注意。

刚开始看顾廷烨写的两军方略时,他还颇为欣喜的赞赏顾家不愧世代将门,这个小子对西军的认识比当地的一些将领还要深刻得多。

可当他看到顾廷烨写下的那些恶毒法子之后,便觉得后脊背一阵阵的发凉。

作为朝堂上的老玩家,他不自觉的就将自己的身份代入西夏朝堂,如果自己现在是西夏的重臣,听到了那些谣言之后会如何判断。

可最终得出来的结果是,自己最多坚持三招,三招过后绝对会着了这个小子的道。

如果真按照这个小子的计划一步步推进的话,虽然不至于让西夏朝堂彻底混乱,但各个势力必会相互防备,最次也能搞得那些权臣人人自危、一地鸡毛。

这个小子之前还是堂堂正正,现在怎么又变得如此鬼祟,本以为我大宋出了个文武双全的姜伯约,谁知道这他娘的简直就是毒士贾诩。

这心思得阴暗到何种程度才能想出这么多的损招,如果我大宋按照他的计划,即便灭了西夏,也会在史书上留下极为不光彩的一笔。

世间怎么会出了他这么个矛盾到如此极端的怪胎?

不过随即他便想到了这个小子的身世,他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定是顾偃开那个不知所谓的大老粗给孩子逼的。

如果他能够正确引导的话,绝对不会让这么好的苗子生出如此多鬼蜮的想法。

这些不尊我儒家教化的粗鄙之辈果然是无药可救,挺好的孩子怎么就生在了那么一个家庭。

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是可忍孰不可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