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类比推理a 示儿

【这题的重点在于什么,不是前后是不是同一个诗人,而是李白!

在A和D前后都是同一个诗人的情况下,D因为是李白,和题目中是同一个诗人,所以优选。

问题就是,我不知道《对酒》和《上李邕》是李白写的啊!

这种题型,对于不怎么记诗名的我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特别是当我觉得出题老师的意图就是考前后属于同一个诗人,且我知道A都是杜甫所写的情况下,几乎就是瞬间选A了吧。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掉坑里了?】

唐朝。

李隆基一想到被天幕反反复复被提起的李白,心里就乐开了花。

若说史书易被后来者篡改,那文人诗作,除非是销毁,否则甚少会有被篡改的可能。

以李白流传后世的诗作数量及受追捧程度来看,他只需要让李白多做上几首与他、与开元有关的诗作,他定是能在后世留下个美名的。

至于什么宦官监军、安史之乱、启城而逃?

都是些尚未发生,亦绝无可能再发生的事情罢了。

和他李隆基又有什么关系呢?

“算了算时日,李白也该在前来长安的路上了。”李隆基龙颜大悦地叫过宫人,准备好好看一场乐舞。

【咱们分别来看下这几首诗。

题目这两首都很出名,应该不用细说。

A项的《望岳》上次就讲到过了,写的是山东的泰山!这回我是记得牢牢的了。

诶?泰山!

主播突然很想知道这首诗是写在李隆基泰山封禅前还是后的了,容主播来查一查。】

唐朝。

正要看乐舞的李隆基眼前一亮。

他恨不能这就同天幕联系上,让她多说说封禅的事,也好让前人好好听听他的功绩,免得一提到他这后世子孙,就以为他只干了些破事。

他李隆基现如今也算是一手开创了盛世的,得让前人们知道才行!

另一边。

还未写下《望岳》的杜甫,此时已经有了漫游泰山的想法。

总不能哪一日这首诗被尽数念了出来,而他本人,竟连泰山都未去过吧。

那多滑稽呀!

还有就是——

“上李邕?”杜甫有些好奇,李邕曾来过家中拜访,父亲称他的碑颂一绝,行书也极好。不知李太白会写些什么?

【查到了,是封禅之后了。

主播还顺手查了下,李隆基是倒数第二个去封禅的,在他之后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宋真宗赵恒了。

说真的,宋真宗不觉得这个封禅有点子晦气吗?

李隆基去之前,还是开元盛世,去后就安史之乱了。

而且宋真宗本人去封禅的理由也很离谱。

他去打仗,大宋明明是战胜方,他却要和对方议和、给对方赔钱,之后发现风评不对了,他就想要作假“祥瑞”去封禅。

讲真的,宋真宗他肯定是知道,自己这是在闹笑话吧?】

北宋。

赵恒被说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

“早不讲,晚不讲,偏偏这个时候讲!”赵恒恼怒的不行,他再过几日就要去封禅了,眼下他是去?还是不去?

赵恒连忙命人去传王钦若入宫。

【不查不知道,赵恒和李隆基的缘分还挺深。

李隆基给他儿子改了五次名字,而赵恒被他爹改了四次,最开始他和赵匡胤的儿子一样,是德字辈,叫赵德昌。后来赵匡胤的儿子死完了,赵光义就开始给改名了。

嘿~你们听听,这里头的弯弯绕绕~】

赵匡胤在听到赵恒的时候,还以为是赵光义的哪个子孙,却不曾料到,竟是被自己养在身边的赵德昌?

这小子明明挺聪慧的啊……

赵光义则皱皱眉,怎么会是老三继位?老大呢?

【跑偏完,继续来看《春夜喜雨》,这首诗我记得超深刻的,因为有一年教招的古诗默写,就是给了这个诗名,让写有“雨”字的那一句。

结果我死活想不起来,最后蒙了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对不起,杜甫。对不起,韩愈。

后来我就记住了,《春夜喜雨》的开头就是“好雨知时节。”

B项《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真的好会写,开头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来影射李隆基。】

西汉。

刘彻第一时间抬起头来:汉皇?什么汉皇?哪个汉皇?

“天幕虽然总将朕挂在嘴边,但这个汉皇,绝非是朕。”刘彻清了清嗓,对着大臣们郑重强调。

“陛下励精图治。”大臣们赶紧地夸赞起来。

平阳侯:……

【长恨歌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历史方面就不太写实了,可能也是怕触犯龙威吧。

真实的杨玉环,是好好的寿王妃当着呢,被公公李隆基给看上了,进宫成了杨贵妃,变成了寿王的小妈。

到了后来安史之乱,李隆基逃命的时候,他因为“受到”士兵的逼迫,所以“无奈”给“祸国红颜”杨玉环赐了白绫。】

唐朝。

李隆基已经看不下去乐舞了。

他竟……竟还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

不应当吧……

定然是诗作属实,而史书却遭人篡改,才叫后世产生了误会!看来他想要靠文人诗作而保住清名,也是不大行得通的。

蜀州。

尚且年幼的杨玉环有些懵懂地看着天幕:这位名字和我一样的姐姐,好像有点可怜呀。

寿王李琩则恨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掏掏耳朵:寿王……妃?!

【C项《示儿》,诗人是陆游。】

南宋。

原本还在对这首诗好奇的陆游,一时间有种奇妙的感觉在心头萦绕。

他竟与李太白、杜子美、白乐天这些大家出现在了同一道题中?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陆游想到此前天幕讲起的《颜氏家训》,莫非他年老后,也写下了类于家训的东西?

这令陆游越发地对这首诗好奇起来。

【哎……】

何夏夏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首诗,相信只要是看过的人,就很难忘掉。

一共28个字,却写尽了陆游的爱国热忱。

他这一生都想着北伐,想着收复失地,他心怀着国家和民族,可是他的满腔抱负,又怎么可能在一个没有风骨的王朝得到实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直到临死之前,仍期盼着大宋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他知道自己看不见“九州同”的那一日了,于是就写下了《示儿》。

可悲怆就悲怆在,陆游死后不过几十年,宋朝就彻底没了。】

大概是话题有点沉重,弹幕也刷地慢了下来。

之前还是满屏的“唐琬”、“沈园”、“钗头凤”,现在已经被“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给盖了过去。

何夏夏看着这些弹幕,不禁有些感怀。

她赶紧提了一口气,用轻松的语气把这股凝重给打散。

【谁让大宋过分地重文轻武呢!

估计皇帝们都在害怕会有一个实力过大的武将,再来一次“陈桥兵变”吧。但是没有保家卫国的武将,大宋就像是断了一条腿的人,还怎么往前走?

借用一句名言: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1]】

北宋。

赵匡胤更加沉默了。

“过犹不及。”他的脑子里迸出了这个词来。

只是,就算是他开了这个头,难道后面的皇帝就没有一个清醒一点,察觉出文武之间的失调,从而更改的吗?

赵匡胤想着想着,无奈地笑出了声。

“怕是,得位不正,那一脉的想改也不敢改。而等皇位回到我那世孙手中时,早已积重难返,改无可改。”

王安石蓦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他双手撑在书桌之上,胸口处被热血所灼痛,喃喃地不断重复道:“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南宋。

陆游愣在了原地,他的脑子里不停回旋着天幕所念的那句诗。

眼眶有些发烫。

竟是……竟是如此。

但他只是颓丧了一会会,很快就又重整旗鼓。

天幕口中的那个南宋并非今日之宋,有了天幕之言,陛下定然是会有所不同!他一定能够迎来北定中原之日,即便他不能,他也定当竭尽全力,让他的子孙拥有亲眼得见的希望!

【《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看过清宫剧在黑店刷棋子的都知道。

“前不见古人”就是这首诗中的。

最后是D项,《对酒》和《上李邕》都是李白的,但是吧,《对酒》可能并不是那么有名……我连一句眼熟的都没看到。

还差点张嘴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直接背串到曹操那边去。刚刚搜了下,曹操这首叫《短歌行》。

而《上李邕》,看名字我也不知道这是哪首,但是一看其中的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就:啊~是这首!

所以这道题选D,都是李白的诗。】

弹幕:查了下这首《对酒》,不输入李白的话,第一条就是清朝诗人的《对酒》,看来李白这首是真的不怎么出名。

弹幕:虽然但是,曹操也有一首《对酒》。

弹幕:陆游也有!

何夏夏大受震撼。

这时候,有一条红色的弹幕冒了出来。

【汉某人问:北宋南宋就和西汉东汉一样吗?

可以这样说,又不可以这样说。

其实北宋南宋、西汉东汉是我们现在的叫法,换成当时,都称自己是宋朝和汉朝。

要说区别的话,西汉和东汉之间,是断代了的,王莽到底是在中间建立过新朝的,然后刘秀也是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汉室后裔,属于白手起家的那种。

而南宋和北宋之间并没有断代,只是往南迁都了,皇帝依旧是赵匡胤、赵光义的后世子孙,算是一路继承下来的。

中间的伪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