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17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面,我们讲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们大乘的修学次第,不管你是什么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个理论的架构,才有一个实际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么唯识学也不例外,它是先讲理论,再讲方法。唯识学对人生的理论,它主要建立一个宗旨,它说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就是万法唯识的概念。那么这种万法唯识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轮回当中,是谁在轮回?是我们一念心识在轮回。就是你为什么来投胎?因为心识把你带来投胎的,那么你到净土去,又是什么因缘去的?是你一念心识到净土去的。

所以我们整个生命是由我们心识来主导,那么心识又是怎么来主导我们?在唯识学把它分成两块来观察:一个叫唯识相,一个叫唯识性。

唯识学的经论,它是先讲唯识相。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会看到心识所显现的一个相状,所谓的因缘果报的相状。那么当然这个相状,你都可以感觉得到,比方说你今生有富贵的相状、有庄严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一种相状,这些都是过去的心的业力里面显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第一个,先从相状来观察人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当我们在了解相状以后,我们第二个再观进去,观察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很关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么在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的本体是空性的,那么这种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相状的本质是空性?它说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无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里面,得到什么东西。简单的说,生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你对你今生的生命很满意,因为你今生的善业表现出来了,让你富贵、让你庄严、让你眷属美满、让你健康长寿;也可能你对今生的相状不满意,因为你过去生临终之前触动了罪业,让它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多病、贫穷。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本体是空的,因为它本质就是空性。

比方说我们做梦,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说你做第一个梦的时候你是一个国王,你有很多的珍宝,你活得很快乐,当然你实际上有感受到国王的假相,有那种快乐的感受,但是你把善业用完以后,你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了,变成一只小蚂蚁了,因为你善业已经用完了,福报享尽了吧。那么你这个时候你做蚂蚁,就想:那我上一辈子的梦跑哪儿去了?我有没有办法把上一个梦的一些东西,带到第二个梦来?不可以!因为生命它的相状,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它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就是说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都是借来的,你的快乐是向因缘借来的,用善因缘借来的,所以当善因缘释放完毕以后,对不起,你借来的,你就得还,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你的生命是借来的,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来的,是吧。所以我们对相状后面的本质,建立一种无所得,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个事实。我们一次一次的轮回都没有结果,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也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如此而已。

那么从这个地方就是说:

相状是可以受用,但是本体是毕竟空。

所以从这个概念里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唯识的整个人生观,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这句话记下来,你就知道怎么观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无所得,人生只有过程,你好好把握当下的因缘,去积功累德;第二个: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的,心识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识自己变现出来,让你自己去攀缘它的,自变自缘。你跟外界接触的时候,是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然后再引导你的第六意识,去攀缘这个影像,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们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动,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以外的东西,不可能!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这个理论当中,我们知道,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然从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当中,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后,我们要开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说,到底我们哪里出了差错?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们会轮回,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又得一个果报?那种相续的力量,那种生命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必须找出来,然后加以调伏、引导。所以这个修行就是实际的,我们开始面对自己了。我们以前的精神体力,都在向外攀缘一切的人事,现在是时候好好面对你自己了,我们应该找到我们内心的盲点,到了做一些调整的时候了,到了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的时候了。

这一科开始讲到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调伏跟引导,哪些功能是错误的,应该调整、调伏;哪些功能是一种功德庄严的,应该把它带动起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实际的一种内心的操作。

好,我们看

甲三、修行方法分成三段:乙一、理观;乙二、事修;乙三、总结。

这个结示请大家改成总结。那么

乙一、理观分三:丙一、通达三性;丙二、正修止观;丙三、修学次第。

先看通达三性,我们看一个问答:

丙一、通达三性

【问:夫证唯识理而登佛果,从初资粮位至究竟位,具几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无分别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么我们开始在回光返照,我们开始修行的人,第一个一定要开始面对自己了。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从一个最初的资粮位,到最后成佛的究竟位,我们主要的是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主要是从第六意识的一个观照。我们知道,无分别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命是无所得,从无所得里面,建立无分别智。

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在修行当中,它是先把我们内心世界分成三块,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该断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须把你每一个念头,它到底是什么性,你要很清楚。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盗贼、什么是地雷、什么是宝藏,你才不会错用心了。所以这个三性在整个唯识的修止观是非常关键的,你要马上判断出来:哪些是你的错误的认知、哪些是一种正确的功德、哪些只是一个过渡的桥梁,你不用管它的。好,我们先把这个三性里面,第一个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众缘。谓宇宙万法,皆须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万法既依托众缘而生,则所现如幻如化,无有实体,但有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么我们先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再讲它的义理。这个依他,这个依就是依托,这个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来,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缘。

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变现出来?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业力,你自己的业力、众生的业力,那么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众多因缘。那么什么叫做众多因缘?就是宇宙间的万法,就是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众缘而生。什么叫众缘?就第八识的业种子,还有我们临终的那个攀缘执着的心的结合,而所现的一种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空体的,它只有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那么这一部分,没有错,诸位,当你的阿赖耶识是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善恶的概念,只要这个种子变成果报了,这个果报就没有对错了,它对你就不能构成障碍。我们在乎那个种子,因为那个潜伏的功能,在临终是有引导性的。一旦种子变成果报,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了。

诸位,我们以前都是把心放错了,我们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们注意果报,而忽略了我们第八识潜伏的那些种子善恶的功能,其实这个你错了。当这个种子变成果报的时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为它对你来生不会构成影响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这个善业召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业力这一块,通通没有对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这一块叫做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这个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业,当然这个业不是一块,它是一个族群的业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业,所以你富贵;但是你在富贵当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杀生,所以让你短命多病。所以你这个业是众多的业的累积,就显现了你今生的果报。那么这一块,你可以把它放弃,不要管它,过了就好了,这个对于你今生的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已经从种子变成果报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遍计所执性,我们把它念一遍:

二、遍计所执性:遍——周遍 、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

那么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着,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着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是对往生最大的障碍,那个执着的,执着那个假相的心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心接触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当然是感受,可能是快乐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没有形相的,一种直觉,那么感受很快过去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取相跟分别,当第六意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它会把外在的相状,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六意识开始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转成内相,然后,再把它加以分别。这一分别以后,这个相状就有变化了,如果你是乐观的人,你的相状,会往好的方向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你的相状,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产生变化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在这里喔。那么一般人把相状加以分别以后,大部分的相状就过去了,但是有少数的相状被保留下来,就是它给你一个特殊的感受,特别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太强烈的感受,第六意识它的影像,快乐痛苦的感受,会刺激到第七意识的我爱执。

当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这个我执结合以后,那就构成你生命的盲点了。因为你透过取相分别到执着,那么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了。

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像放电影一样,它是从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这个都没有错,生命在释放果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取相这个也没错,你第六意识把这个众生的共业,转成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受用影像,这个也没错。那么第六意识取相以后,开始分别,这个地方,错的还不是很严重,开始分别了: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坏的,把生命开始对立了,好、坏区分出来,安立名言了,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给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那么它会大到怎么样?惊动第六意识背后的老板,就第七意识出来,它把第七意识引出来,那么当第七意识出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引导你轮回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我们会来投胎,因为你心中有太多执着的影像在里面,在误导你。带有执着的妄想,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你最好在临终之前,把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干净。

什么叫临终起颠倒?这个就是颠倒!你心中累积太多这种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临终随便一个影像出来,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爱取,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点,就是盲点了。第二个,就是经过你的取相分别执着,那么这个影像就留在心中,变成一种遍计所执性了,这第二个。

我们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 、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你错误的理解产生遍计执;第二个是正确的了知走上圆成实。好,我们看圆成实性,圆成实,我们先看这个成,关键在这个成,它是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叫成,一种成就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它普遍一切的时间空间,等到你得到以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变化的。

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二空的智慧,那么就着依他起当中开显的诸法二空真如的实性,那么这种实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实不虚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着,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一个圆成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

所以诸位,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着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

好,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安士全书》里面,印光大师也经常提了,讲到这个《阴骘文》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故事很长,我们简单的把它分成三块。

那么印光大师他把这个轮回的一些问题,他举文昌帝君的相貌来解释。这文昌帝君的轮回,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他的相貌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安士全书》上说,说这个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时候,他都是做一个士大夫的,那么它用四句话来解释他的相貌,说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说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只要有人有急难,他会去救助他;他面对孤独的弱势团体,会尽量去保护他帮助他;别人有过错,他尽量包容他。所以他这十七世当中,他的缘起是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这十七世当中他的轮回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够做一些官,可能是一个大官、可能是小官,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士大夫,在生命当中相对安乐。

那么这十七世的谦谦君子的相貌过去以后,后面产生变化了,第二段就是堕入龙身,他从一个谦谦君子的尊贵果报,变成一个丑陋的一个龙的果报。那怎么回事?因为他后来有一生,他的关键点,他不应该投生在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么他从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后来他投生在汉高祖的爱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儿子。那么文昌帝君他夹带十七世的善业,出来的时候那不得了,历史上说这个人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时候给人家算命,说这个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个,他有这种汉高祖很多的个性,汉高祖的魄力、汉高祖的这种智慧,他完全继承汉高祖刘邦的这种智慧跟魄力。所以汉高祖是非常喜欢这个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太子,就是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她生的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嘛,所以说不是说你有福报,别人也有福报。所以这个时候赵王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就跟这个吕后的太子就产生了矛盾,当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汉高祖刘邦说,希望把刘盈给废了,而立这个如意做太子。其实汉高祖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汉高祖非常喜欢如意,因为刘盈的个性,相对比较懦弱、无能。那么这个时候汉高祖就提议要废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吕后当然不同意了。吕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众,所以她就召集了当初跟汉高祖打天下这些老臣,比方说樊哙、卢绾、萧何等等,把他们集合起来,那么就说这个汉高祖这个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废长立幼!这个从周朝以来,皇上的继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