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2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我们讲到甲二:主要教义。

我刚刚讲到天亲菩萨其实就是世亲菩萨,翻译不同这两个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们有些人习惯讲天亲,有些人习惯讲世亲,都可以。那么我们前面介绍的是整个唯识的一些师承,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唯识的一些基本的观念。

那么基本上当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两块,两个重点,一个谈空性的,一个谈缘起的,大乘佛法只有两块而已。

谈空性的是什么呢?比方说最有代表性的《金刚经》,佛陀从头到尾全部教我们离一切相,说人生,它也不是色,也不是受,也不是想,也不是行,也不是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头否定到底,因为空性的目的,它是要你把生命归零,回到你的生命的原点,回到原点很重要,你才有办法重新出发。所以谈空性的这一块,大同小异了,不管它是从哪一个契入,反正它的目的就让你离一切相。

但谈空性这一块问题不大,真正的问题在谈缘起这一块,相当的复杂,因为缘起甚深,那么佛法谈缘起这一块呢,又分成两个重点:一个讲杂染缘起,一个是讲清净缘起。清净缘起它的根源,是从真如出发,凡是你要读高端的经论,比较尖端的经论,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都要有一个前题,都有一个前题你才有资格去学的,就是你相信你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清净心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你《法华经》白学了,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就是说,你不承认有真如,就没有真如缘起了,简单的讲,你要读《法华经》《华严经》,有八个字很重要: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相信妄想是虚妄的,你相信你的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你这一点信心你才有资格去学《法华经》《华严经》,因为它是从真如开展出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我们叫做清净法缘起。

第二个讲杂染缘起。就是从一种凡夫的心,染净和合的心,我们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充满了不确定的心,开始去怎么去修行,这个是我们唯识学说的,就是赖耶缘起,所以赖耶缘起没什么条件。那么当然这两个都很重要,一个是了解自己,一个是了解佛陀,这两个都很重要。

甲二、主要教义分三:乙一、总标述义。乙二、别明八识。乙三、结示法要。

乙一、总标述义分三:丙一、心识分类。丙二、修学内涵。丙三、性相圆融。

那么我们来看赖耶缘起,它主要的教义,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总标述义;第二个别明八识;第三个总结,结示法要。

总标它的义理又分成三段:第一个心识的分类;第二个修学内涵;第三个性相圆融。

我们先看看

丙一、心识的分类: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有几种差别相,先做一个分类,我们有一个问答,先看问:

[问:夫言正唯识义,约有几种识?]

那么在唯识的这个正确的义理当中,到底把凡夫的心分成几个类别呢?这个问我们看他的回答:

[答:经论通辩,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如《唯识论》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粗相故。]

那么在大乘的唯识的经论当中呢,一般这个通就是一般的分别,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种,由浅而深八种,八种呢,就是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前六识,这个前六识呢,是攀缘外境的,那么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它们都不攀缘外境,这攀缘向内攀缘,攀缘自我,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赖耶识,总共分成这八个识,这八个识呢在《成唯识论》当中,把它分成三类,它说这个心识所变现的相状有无量种,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有业力嘛,这个心的业力有各式各样业力变现出来的外境,外在的因缘那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看你找不到两个人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人的生命是完全一样的,就算你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因为你的业力不一样。你过去生,你拜一百拜,他拜九十九拜,就不一样了,是吧?

不可能两个因地完全一样,所以得果报不可能两个完全一样。所以从一种所变现的外境,那每个人千差万别,但是能变现的心,原则上,我们的心态有八种,可以归纳的。

这八种呢,一般我们是把它按照它的性质,简单的分成三类,这三类很重要喔,这个是天亲菩萨的智慧。天亲菩萨把八识在三十颂里面,分成三类,你一定要把它分成三类,你才容易了解:第一个异熟,第二个思量,第三个了境。

那么异熟是什么呢?

那是第八识多异熟性故。这个多是什么意思呢?多分,第八识的功能很多,它也可以说是含藏,也可以说是异熟,也可以说是阿赖耶我爱执藏,它有三种功能。但是为什么天亲菩萨给它一个异熟呢?因为它最主要的功能,最能代表它的,最多分的就是异熟为主。

异熟简单来讲就是因果,就是果报的意思,为什么叫异熟我们待会再解释,就是它是一个果报识,你所有生命的果报,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你的生命体,它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这多异熟性故。

第二个思量。

当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你出现一个果报,你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那么你一出生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自我的概念,那个自我概念是谁呢?

就是思量,我爱执。

你很自然会有一种自我概念,我可以去造业,那么最后也是有一个我来得果报,这种自我概念就是思量,恒审思量,它能够对它这个生命体,产生很深入很相续的观察,而产生一种自我概念。

第三个是了境。

这个了境呢,依止这个自我,去了解一切的外境,去受用一切的外境。那么去了解外境是谁呢?是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广泛的攀缘,就是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它就分成三个:一个是负责变现果报,一个是在果报里面产生自我概念,第三个是去了解外境,有三种异熟、思量、了境。

好,那么这个概念有了以后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左边这个讲表,这个讲表非常重要,你这个讲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个唯识学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右边有一个白白的圆圈,这个请大家在上面写真如两个字,这个是真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这个真如我们解释一下。翻到讲义的第十面:

第十面右上角有一个性,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边跑一念不觉,就是众生的情识,就是八识了。真如它有两个方向,当它觉悟的时候,往上走的时候,那叫作功德庄严,真如当它是一种觉悟的时候,当我们是称性起修,从空出假的时候,那这叫功德庄严,它是往上;真如当它堕入了一种迷惑堕落的时候,那就变成八识,那我们这个课程呢,我们不谈真如觉悟的时候,是讲真如已经堕落了,真如一念不觉以后的我们凡夫的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话呢,就是往右边一跑的时候,那就《法华经》《华严经》的境界了,那么真如往左边跑,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内涵。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喔,不管我们无量劫来,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清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这个清净的重点就在这两个字,叫本然,这两个字太重要了!就是说它这个清净,它不是你修来的,它是你本来就清净,修来的清净是对立的,因为你这个清净你就不是杂染,你看一张白纸,它的清净是一种对立性的清净,你用墨汁去泼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虚空的清净呢,它是圆融性的,虚空也可以容纳白色,也可以容纳黑色,所以虚空的清净是圆融性的,因为它离一切相,所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杂染,它也不是杂染相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这叫清净,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它容纳一切的善恶,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离一切相,以它无住的缘故,所以它周遍法界,这是它的体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有两块:

第一个寂静,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无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东西,你看我们追求物质,总有一天你会厌烦,为什么?因为你已违背你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没有相状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状,你最终的结果,就是跟本性抵触了,因为你本性是寂静的,它无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够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寂静的,它无所得。

第二个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愿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诸佛就是因为证得本性,他才能够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够从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它有寂跟照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就依止在这个清净本然的一个体性上,这个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就像水一样,我们本来具足的,那么这是第一块,真如。

我们先谈谈我们还没有一念不觉之前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如,但是我们当然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是一念不觉以后呢,我们回到讲义第九面,已经变成了八识了,所以从真如一念不觉堕落以后,我们必须要务实的去了解自己了。

那么我们怎么了解自己呢?首先我们把我们的心识分成三大块:第一个第八识,异熟;第二个第七识,思量;第三个是前六识。

前六识的了别就是这个第九页的讲表,左边第八识第七识跟前六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八识的活动状态。好,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八识的一个功能。请大家翻到讲义第十面来,首先我们了解八识,先看我们最深沉的最根本的,第八识叫异熟,第八识它有两个功能,一个叫含藏,这个藏就是收藏,像仓库一样可以收藏一切的东西;第二个叫异熟。

含藏是约着因地来说的,第八识能够收藏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种子,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生灭变化的,比方说你昨天已经消失了对不对,但是你昨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消失,你所走过的痕迹第八识全部记录下来了,行为消失了,但是你的功能,你昨天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所讲的任何话,全部被记录下来了,一个都跑不掉,第八识就有这个本事,它不是仅仅把你昨天记录得好好的,它把你无量劫的生命的每一个时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全部记录下来,所以它含藏你无量劫来的过去所造的任何的功能,所想的也包括在里面,身口意三业,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讲业,从唯识的角度要付诸行动才算业,没有付诸行动的,这个业不能成形,唯识的定义是身口意三业,要付出行动,要付诸口业跟身业,唯识才认为这个业是完整的。起心动念这个业在唯识学的定义它是不完整的业,这个我们后面会说业的形成,当然从《楞严经》从比较高端的这个经典里面,有些是把起心动念就安立做业,唯识学是不同意的,唯识学是付诸行动才有业。

那么总而言之你过去生所有的身口意的活动,第八识全部保存下来,所以它第一个功能是含藏,但是它不是含藏而已,它会把它释放出来,这才可怕,它会把这个功能把它成熟,再释放出来叫异熟,就像说土地,你看你在土地里面播下一个蔬菜的种子,这个土地它可以把这个种子把它含藏起来,然后用它的矿物质去滋润这个种子,让它慢慢的发芽,产生枝叶花果对不对,这个土地是不是有成熟种子的功能?你本来是个种子,怎么会变成蔬菜呢?因为有土地嘛对不对?所以土地是不是有成熟蔬菜、成熟水果的功能对不对?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子,我明明给你的是一个业力的种子,你怎么变现出一个人出来,变现一个果报,因为阿赖耶识有本事把你的种子转换成果报。

就像这个电饭锅,诸位你看我们早上煮粥,你说我昨天晚上放的是米,早上起来为什么变成粥呢?因为这个电饭锅把它成熟了,它有本事把它成熟。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给你的是一个业力种子,怎么你把它变成果报呢?因为它有成熟的功能,所以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保存种子,第二个把种子成熟变成果报,这两个功能一定要记住:一个含藏一个异熟。因地上你有本事造业,它就本事把它收藏起来,多多益善;第二个等到你业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就把它变现出来。

当你是善业起现行的时候,第八识把它变成一种快乐的果报;当你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它就变成一种痛苦的果报,它会把它变成果报,这是第八识的两大功能,含藏种子、变现果报。

好,我们来看看变现果报,是怎么变现的,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因为它因地的种子,转换成果报的时候,有三种变化,这个异叫差异。

第一个时间上产生变化了。

诸位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乐,你知道你该感谢谁吗?对!跟你没关系喔,跟今生的你没关系,你要感谢前生的你,不是你今生有本事,是前生的你有本事,因为它因地造业的时候到得果报,它是隔代受报的,它时间上有差异——异时而熟。你今生所造的业,绝大部分都是来生才能得果报,因为它要经过成熟。你看你种稻米,你春天种下去,你什么时候开始成熟呢?秋天才收割。所以你如果说我今生很努力的修善我还是如此的痛苦贫穷,你不要怕,你今生的善业来生即将出现,因为你要给阿赖耶识一点时间,它必须要成熟,它要慢慢的煮才能够成熟,你的业还没有成熟。所以异时而熟就是说阿赖耶识把因地转成果报的时候,它因地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它有时间差的,可能差一代也可能差两代也可能差三代,所以它是异时。

第二个异类。

这个类就是它的性质改变了,因为因通三性果为无记,你看你造业的时候,因地造业的时候,有善恶无记对不对?果报没有善恶,果报全部是无记的,没有善恶。那我问大家,痛苦的果报是善是恶?

它没有善恶,它只论苦乐,果报,你不能够说痛苦是一种罪业,那么这样子的话,痛苦是一个罪业,这个罪业又招感一个痛苦,那就糟了,罪业是有招感性的,那这样你一个人造了罪业得到痛苦的果报,这个痛苦的果报又变成罪业,那叫一因多果了。一个人痛苦他可能自甘堕落,一个人痛苦他可能奋发向上,所以痛苦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看你是怎么面对它,所以果报全部是无记。

诸位,果报只论苦乐,就是可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如此而已。到底你在快乐当中你会向善还是向恶,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个果报都没有善恶,所以它造业的时候是有善恶,但变成果报的时候,变成没有善恶性了,所以它的性质怎么样?改变了,异类而熟。

第三个变异。

它的数目产生变化了。你今生布施三宝一百块,你来生一定得到一百块的果报吗?不一定!对!这跟你的心态有关。你是一种非常欢喜心,非常的意乐来布施还是很勉强的布施,这个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你这个业种子种下去,到底这个最后的水果会开得多大,数量有多少,这个未来充满了变数,会受你的第七识跟第六意识的激发的影响,后天的影响很重要。所以你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数量产生很大的变化了,这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系,你是不是发菩提心,还是以这个自私的心,都有关系。所以呢,因为你因地到果报成熟的时候有三种差异:异时、异类、变异,所以我们在成熟前面加一个异,来解释它的因到果有很大的差异,有三种差异。其实这个异熟简单讲就是果报的意思,它是一个果报,它负责变现果报。

这是第八识,第一个收藏业力,第二个变现果报两种功能。

好我们看第二个第七识。

当我们一个生命出现的时候不管你是一个蚂蚁或者是人或者贵为天人,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自我来操作它,对不对?这个自我是谁呢?就是第七意识的思量!

思量,它跟第六意识的想象有什么差别?它有三种特点:第一个它专一,第二个相续,第三个坚固。

它对于这个自我的概念是非常专一的,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有对自我有兴趣而已。

所以第七意识它不造业,它也不起善恶,它的思想活动是很专一的,而且很相续的,不管你白天黑夜,你看诸位你们看看你们做梦的时候,你们梦到很多的相状,你可能梦到你是个国王或者你是一个乞丐,我问你,你在梦中的时候,你梦到那个相状,你有没有一种自我的概念?还是有嘛,对不对?可见得我们的第七意识晚上都没有休息,第六意识可能完全休息了,第七意识还在活动,所以第七意识的活动是相续的,它从来没有停止的,我们这种自我概念没有停止的,就算你昏迷了,完全进入一种无知觉的状态,第六意识完全休息了,你自我概念还是在,除了你变成圣人以外。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来自于它相续。

第三个特别的坚固。所以它最后的结果产生两个,对外产生法执,对内产生我执,这个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它没有善恶,它没有善恶概念,它也不造业,它只做一件事情——思量,产生一种我法二执。

我们再看第三个前六识。

这个是很粗浅的叫了别,明了跟分别,明了是指前五识。前五识它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像你眼睛看到一个欢喜的东西,你产生一种乐受,你耳朵听到不欢喜的声音,产生痛苦的感受,对不对?前五识的感受完全受业力的主导,如果你前生善业强,你今生从小到大,你得到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多一点,痛苦的感受少一点;如果你前生罪业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