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恨铁不成钢

此时的朱元璋,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

他是大明天子,手握至高皇权。

他可以礼贤下士,自己却不能得寸进尺,这叫做臣子的本分。

朱元璋听到后,微微点头。

他走到两人面前,一脸肃穆的说道,“今天,杨先生提到了统治权的变革。”

朱元璋说完,停顿了一下,低着头,像是在思考什么。

而听到后,刘伯温内心震惊,总算明白过来,刚才朱元璋发怒,是因为大家都没说到他心里去。

刘伯温此时也明白,朱元璋究竟想问自己什么了。

但是,他还是有些迟疑。

朱元璋抬起头,期待的看着刘伯温。

刘伯温立马说道,“微臣支持陛下的决定。”

朱元璋微微点头,“伯温,你是否能想出两全之计?”

刘伯温内心惊恐,幸好自己够谨慎,没说多。

朱元璋尽管问自己统治权的问题,但内心是不可能放弃皇权的。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不是要自己马上回答,于是说道,“陛下,此时我们还有时间可以思考,想来,是可以想出来的。”

他如同打太极一样的回答,并不是敷衍,只是,想给自己些缓冲时间。

朱元璋稍稍点头,“没错,幸好遇上杨先生,让我们还有时间矫枉过正。”

“伯温,此事交给你,一定要兼顾宗室和社稷!”zusi.org 狐狸小说网

刘伯温有些为难,这可是一个烫手山芋。

他觉得,这与行军打仗时,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相比,无论是难度还是危险程度,都明显高得多!

他思索一下后,严肃的请示道,“陛下,这二者,孰轻孰重?”

朱元璋负手踱步,艰难的说出两个字。

“社稷!”

刘伯温没想到,会听到这个结果,一脸震惊!

刘伯温沉吟一阵,才为难的答应朱元璋。

“陛下,微臣回去后,就去想一个两全其美之计。”

“望陛下能给微臣些时间!”

朱元璋微微点头。

其实,刘伯温之所以觉得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其实,并非是想计策很难,让他感到难的是,要如何把握好分寸。

虽然,朱元璋刚才的回答,已经说出了他的态度。

可是,他还是很难猜测出朱元璋的心思。

并不确定,朱元璋内心真是想法。

徐达此时也神色凝重,知道刘伯温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同时,他也庆幸,朱元璋幸好没找自己。

见刘伯温面露难色,有些无奈。

徐达跟朱元璋自小结识,也是一步步看着朱元璋是如何走到如今这样至高权柄的地位上。

可就连他都无法读懂朱元璋的想法。

所谓,帝王心深似海,确实如此!

听他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领悟出帝王内心的想法。

徐达觉得,此事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宗室要何去何从,撤藩,完全不供养宗室,显然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可是极好面子的,如果直接剥夺宗室一切权利,绝对会被宗室戳脊梁骨!

即使在凤阳时,朱元璋都不可能这样做,现在,他身为大明帝王,就更不会。

其次,要考虑到社稷,杨云已经说的很明白,显然,宗室是社稷的毒瘤,也就意味着,两者只能存其一。

因此,在徐达这里,此事显然无法兼顾。

正当他这样想着时,朱元璋对他交代了一声。

“天德,有件重要的事,需要你来负责。”

听到后,徐达立马收回思绪,恭敬说道。

“请陛下吩咐!”

“负责保护好杨先生!”

朱元璋一脸肃穆,显然此事在他心中是极其重要的。

徐达有些惶恐,他知道朱元璋对杨云的重视程度,要不然,他也不会常常把皇子和大臣们,都叫去听课。

可是,自己好歹是明朝的大将军,是魏国公,而杨云一无官职,二无背景。

即使深得朱元璋欢心,也不至于让一个大将军去保护他?

由此可见,杨云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极高。

甚至超越了他们这些,陪着朱元璋一路走过来的有功之臣!

但是,徐达并未表现出什么,只是作揖回道。

“是,微臣遵旨!”

随后,朱元璋便让两人退下。

……

朱元璋独坐殿内,思绪连篇,想到刚才朱标提出的计策,不由的摆了摆头。

他叹息一声道,“还是太嫩,别人不懂可以,但是,标儿身为未来的帝王,怎能有这样粗浅的见解?”

接着,他的眼神突然变得异常犀利,“他必须要明白杨先生的意思!”

想到这里,他便朝春和宫走去。

……

春和宫中。

“看来又让父皇失望了!”

朱标此时坐在殿内,一脸沮丧的叹息道。

他回想起刚才朱元璋训斥自己的画面,内心有些隐隐作痛。

他知道朱元璋对自己的期望,也明白自己身负的责任。

只是,自己常常跟朱元璋的意见相左,心情不免有些抑郁……

他低头沉思,“我该如何调整思路呢?”

就在他这样想着时,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

朱标抬头一看,立马起身惊呼道,“爹?”

“您此时怎么来儿子寝宫?”

朱标有些惊讶,毕竟自己刚从奉天殿出来。

他心中猜想,难道父皇,是专门来责备自己的吗?

于是,朱标跪在地上,说道,“都是儿子无能!”

“我知道,爹对儿子怀有殷切期望,训斥儿子,也是恨铁不成钢。”

“儿子有愧爹的悉心教导,您的心意都被儿子糟蹋了。”

朱元璋欣慰的叹息一声,缓缓坐下,然后,又对朱标抬手示意,让他起来。

因为朱标的仁善,总能在手足犯错时,规劝自己,因此,也缓和了他与皇子们之间的矛盾。

因此,对于他提出的计策,其实朱元璋并不气恼。

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朱标身为大明未来的帝王,既然都听到杨云提出的思路,却因顾忌,心慈手软,而另想他法。

朱标在国事上缺乏魄力,令朱元璋感到气愤!

但是,听到朱标的一番反省言论,他又有些不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