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皇帝如何攒“私房钱”

《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很好地表达出了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对国家的绝对主宰地位。但纵然如此,在清朝以前,皇帝们为了存“私房钱”,也都会设一个私密的小金库。

先从汉朝皇帝的小金库说起。汉朝时,国家规定的税目非常繁多,有田赋、人头税、关税、酒税,等等。人们不堪重负,许多刚出生的婴儿都死在了人头税上。汉朝律例规定,3岁到14岁之间的小孩每年要交23文被称为“口钱”的人头税。对于许多穷人家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因为交不起口钱,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被掐死了。而这每个小孩每年所交的23文钱里,有20文都流向了皇帝的小金库。本来每年的这笔口钱就已经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了,由于地方政府的腐败,一年往往又会征收好几次,而且不是3岁开始征收,而是一落地就开始征收了。这让更多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孩子无法存活了。由于小孩人头税的问题,汉朝民间杀婴的现象非常严重。汉朝皇帝的小金库沾满了婴儿的鲜血。

到了宋朝以后,开始出现了名字叫作“封桩库”的内库,“封桩库”是从宋太祖赵匡胤时开始设立的。每年皇帝都会把国家财政节余的部分拿出来,藏到“封桩库”里。起初,皇帝设立此库的目的是为了存下一些钱,用来应付突发事件。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封桩库”并不能算作皇帝私有的。但是,后来慢慢地,皇帝开始把它据为己有,最终,“封桩库”变成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后来,国家遇到紧急情况时,官员们向皇帝借钱,皇帝甚至表现得极不情愿。虽然政府总是会及时归还皇帝的私房钱,但是,皇帝还是很不愿意把钱借给政府。宋真宗甚至还下过这样的诏书,“切戒三司,毋得复有假贷”。

相对于宋朝皇帝的不情愿,明朝皇帝的表现更让人无语。明朝皇帝不仅明确地表示不会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政府,还时常想方设法地把手伸进国库中去捞钱,甚至经常把数额巨大的钱款从国库挪到内库。政府没有钱支付军饷时,皇帝却说:“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弩。”可见在皇帝眼中,国家安危都没有保住私房钱重要了。

李自成率兵攻入明京城以后,发现崇祯的小金库里竟有3700万两的私房钱,而之前,由于政府没钱支付军饷,大臣们只好想出诸多名目向老百姓增加税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对政府非常怨恨,各种社会矛盾都被激化了。这也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军队没有粮饷,人民在各种各样税收的重压之下怨声载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崇祯居然还抓着那么多的私房钱不肯放手,这个时候,明王朝如果不灭亡才是一个奇迹。

而明朝的灭亡,除了崇祯个人的原因之外,整个庞大的皇室对国家财政的冲击也不可忽视。明代立国之初,皇室不过几十口人,但是,发展到万历年间,这个数字就成了近20万。庞大的皇族宗室成了国家财政的重大负担。嘉靖年间,宗室禄米超过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了军粮,财政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使明王朝在后期内外交困。

明朝的财务问题对清朝的建制起了很强的警示作用。到了清朝以后,皇帝不再设立“小金库”了,并且开始让皇室财政独立于国家财政。为了避免皇室财政对国家财政造成损害,清代皇帝成立了内务府。内务府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与管理国家财政的户部相互独立。户部每年会给内务府拨一定数额的钱,作为皇室的花销,而其他情况下,皇帝没有权力向户部提出拨款的要求。这样的制度对清朝财政机构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