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周瑜并非“量窄”之人。

中华五千年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流淌着数不清的英雄血、数不清的英雄泪。英雄的年代离我们过于久远,在历代史官的春秋笔法下,我们很容易对历史人物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例如赵括长平之战面对战神白起,身处粮草不济、敌将坚守不出的必死之局,仍率部杀伤大量秦军以身殉国,却被后人传为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又有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师长以其事迹劝勉学子勤奋好学,却没有提及年少励志的匡衡长大之后做了什么坏事……五千年来,没有被后人客观评价的历史人物多如牛毛,但要说被误解最深的,当属周瑜,周公瑾。

大众对周瑜的误解源于名著《三国演义》对周瑜的人物塑造,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大能,将周瑜描绘成一个嫉妒贤能、心态不端的小人,阴招叠出不成,最后心病复发,长呼“既生瑜何生亮”后急火攻心含恨而终。随着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传世经典,周瑜和他那句临死前的长叹便成了中国人心中小肚鸡肠和嫉妒贤能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如此不堪么?

周瑜,字公瑾,祖籍今安徽舒城,出生于官宦之家,相貌雄伟,通晓音律,本该是个靠着家族福荫进体制内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他却十分叛逆,年少时与孙策达成总角之约,搭上身家性命去帮助江东孙家这种为世家大族所不屑的军阀势力,可见其人极重情义,政治眼光毒辣。

建安十三年,曹军大兵压境,朝廷百官犹豫不决,投降的言论不绝于耳,周瑜胆识过人,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使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

而后爆发的赤壁之战,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举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能力之强以至于孙权在其死后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姿,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

01

史书里的周瑜进贤达能

周瑜在做居巢县长时结识鲁肃,为其才能与人品所打动,两人结为囷米之交,后来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为官,并向孙权建议要多招揽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不要让他们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于天下。

周瑜曾在临终前写给孙权的遗书中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这样他就死而无憾了。后来鲁肃便接替了周瑜都督之位,为维系孙刘联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贡献。

甘宁以前在江河里做盗贼,投靠东吴时朝廷大臣纷纷反对,怕他坏了东吴的名声,但周瑜力排众议接纳了他并委以重任,每次征战都让他做前锋,甘宁不负周瑜所望,多次粉碎曹军进攻,并在日后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战役中立下奇功。

周瑜并非小肚鸡肠之人。

程普是东吴老臣,为江东孙家建立了赫赫战功,甚至危急时刻单骑护送孙策杀出重围。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便任命周瑜为都督,可是此时程普的官职也是都督,因为孙策的口谕,暗里还比周瑜低了半级,这让程普心中不快,程普便仗着自己年纪大、资历老多次欺辱周瑜。周瑜不与其争执,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每次都避让不计较,时间久了,程普也为周瑜的品行所倾倒,对人说“与周公瑾打交道就好像品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陶醉了。”他们俩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饮醇自醉,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往,不觉心醉,令人敬佩。

02

《三国演义》塑造的“假周瑜”

《三国演义》出了名的七真三假,作者罗贯中身处元朝末年,民生凋敝,神州陆沉。为了抒发自己对正统明君的仰慕之情,作者将汉室正统——刘备集团进行了艺术美化,并刻意抹黑曹魏、东吴集团来讽刺外族统治者和昏庸之君。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温酒斩华雄”,实际上阵斩华雄的并非关羽而是孙坚;再如刘备三兄弟,实际上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也没有三英战吕布,更没有昭烈帝冲冠一怒夷陵复仇;还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因为作者杜撰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背负了两千年奸诈、自私的骂名。

作者对于刘备集团的过分神化,以至于鲁迅先生评价道:“貌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周瑜作为蜀汉集团主角诸葛孔明前期的主要对手,自然也逃脱不过罗公的春秋之笔。为了托高诸葛亮的通天之能,作者罗贯中对周瑜人物事迹的杜撰与史实可谓天差地别。

首先,周瑜和诸葛亮甚至根本没见过面,诸葛亮到江东见的是孙权,期间周瑜尚在鄱阳湖一带带兵,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再没去过东吴,尔后周瑜作为主帅率军攻打南郡曹仁部,也不可能抽身,直到周瑜病死,正史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并没有两人会面的任何记录。

其次,彪炳千古的赤壁之战是周瑜一人之功,诸葛亮并没有参与,所谓“草船借箭”、“巧借东风”都是小说家杜撰。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十余万(号称80万,含荆州降军)挥师南下,周瑜率部汇合刘备抗曹,刘备见周瑜只带了三万人觉得人数太少,不足以御敌。周瑜却说“三万人已足够,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

同年十二月,联军与曹操相遇于赤壁,敌军初战被周瑜水师打败,士气大衰,两军对峙于长江两岸。曹操为了让北方士兵习惯坐船,将众战船首尾相连,周瑜敏锐地发现了战机,乘着风势,火攻大破曹军,曹军伤亡过半,从华容道败走。

曹操事后评价道“此战是我自己主动撤退的,让周瑜白领了名声。”

可见,曹操也认同赤壁之战是由周瑜指挥的。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游于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有感而发于赤壁之战,便做了一首诗,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怀念当初周瑜的神机妙算。此诗再次印证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功绩。作者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把赤壁之战的功劳记在了诸葛亮身上,甚至把“羽扇纶巾”的人物形象也嫁接在诸葛亮身上,这对周瑜是极不公平的。

再者,周瑜之死并非诸葛亮所致。演义通过抹黑周瑜的品格来凸显诸葛亮的智慧与伟岸,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嫉贤妒能、阴险小气之人,三番五次算计诸葛亮不成,妒从心起,怒火攻心,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含恨而终。然而,根据史书,周瑜之死远没有如此窝囊。南郡之战,周瑜亲自骑马督战,右胁中箭伤势严重。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马上派兵进攻吴军。周瑜不顾伤势,巡视部队,激励将士杀敌,终于击退敌军。次年,周瑜在准备出征益州的路上重病去世。

0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的车轮飞驰而过,溅起的浮尘让我们无法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小说家在书上不经意的一笔就能让千百年前的伟人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实在令人唏嘘。人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记忆的传承更是难以预料,过上几代、十几代,我们现在经历的故事也会无人知晓。所以嫉妒也好,仇恨也罢,不如调整好自己心态,认真过好此生。人生如梦,不如一樽还酹江月。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