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东瀛劳工(二)

别说今晚能不能有十个八个小萝卜成功,即便是百八十个跑出来潜入了,又能在大明搞出什么事情,三两下就能剿灭的蟊贼罢了。

但是这种现象,会对这一整批六万小萝卜劳工,甚至是未来的数十上百万小萝卜,也许还要算上其他地区的劳工和战俘等等,造成很严重的恶劣影响。

出大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对于大明的脸面,对于大名军人的尊严,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和打击。

就算抛开这些小概率的不谈,单论余英的态度和交流方式,也不难证明他是个值得培养的对象。

詹闶极为重视劳工这件事众所周知,东瀛将军卫时宁专门安排了他的海军副手余英负责押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余英只是在不长时间的交流中,就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把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告诉詹闶,而不是一杆子捅进来让人不尴不尬。

反观胡四狗,虽然也是出于善意,但他的表达方式就让人无法接受,至少詹闶就无法接受。

这就说明,他在分析事情的时候,不会用太多的脑子,仅凭主观意识分析而得出结论。

詹闶并不讨厌胡四狗,反而对他的坚韧和执着很佩服。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小校尉升至率领三百多人的中级军官,当然值得所有人竖大拇哥。tehu.org 火鸡小说网

可是,哪怕胡四狗的官职更高,也没有几个用人者,敢把放在需要有大局眼光和思维模式的位置,他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

所以很多时候,有很多人都抱怨不公平,张三明明劳苦功高,为什么关键位置上却用了资历明显不如他的王五。

静下心来自己想想,认真分析缘由,上面的领导真的很傻吗?

的确,啥子领导很多,但只要是脑子正常的领导,就绝对会选择更合适的,而不是熬足了资历的老同志。

不然你以为怎么办,单论吃苦肯干和亲手杀了多少鬼子,教员是不是也该把位置让出去?

就以《亮剑》为例,不考虑时代造成的影响,和小说后半段的剧情。李云龙确实够牛逼,打仗谁都不服,可真要论起未来的发展,绝对是丁伟能走得更远,连孔捷都能比老李走得远。

不扯题外话,还是说回詹闶。内心思谋一番,大致给余英做做未来的安排,然后又换回脑子,开始考虑明天的事情。

明天清晨就要正式接收劳工了,这可不像去年那拨的一万女工,提前就已经计划好去向,而是要先在港口进行一轮操作的。

相关章程肯定是早就有所计划的,包括某个环节会出现那些突发情况,又该怎样去应对,都是去年就考虑过的。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把整个计划在脑子里过一遍,充当一次虚拟演练。首先确保自己明天不会因为任何事分了神,更不能出了岔子。

脑子一动开,詹闶也越来越精神了,过完了接收劳工的计划,又开始琢磨后续更多劳工和战俘的最佳安排,接着就想到即将开始的吴哥战事,再接着就开始神游……

直到千代子进来请示要不要宵夜,才发现已经亥时过半。明天卯时就要起床,还得保持一整天的精力,是时候睡觉了。

转天清晨,詹闶起来吃过早饭简单锻炼了,来到千帆卫的码头,船队已经开始忙乎起来了。

数十艘大船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海面上,等待着按照旗语号令靠岸卸货。码头上也用活动木栅栏拉出通道,分别引向四个操练场地,数千士兵在分散各处森然而立。

最靠近码头的位置,则是数十张随着通道入口间隔排开的长桌,每张长桌搭配四个行道学院弟子和五十名荷枪实弹还挂着雷的士兵,这是劳工下船后第一时间进行登记的环节。

看到詹闶出现,附近正在忙乎的都停下来行礼,见詹闶示意制止,又继续做自己的事。

只是有人就奇怪了:“为什么靖国公今天带了四个打扮奇怪的女人,这是大明侍女的新装扮吗,还是行道教的什么仪式?”

毕竟是信息闭塞的年代,旁边就有接触过东瀛信息的给出了解释:“你懂什么,那是东瀛女人的衣服。我听说啊,靖国公家里百花齐放,这世上一应邦国的女人全有。如今东瀛成了我大明的附属,弄几个东瀛女人还不简单。”

旁边另一个也参与进来,拿出自己不知道哪里扫听来的消息:“这个还真是,我听说呀,靖国公是用女人炼丹,那些女人都是用开了智的灵芝喂养,还有……”

“啪……”,一个巡视的千户路过听到,顺手就赏了一鞭子,叱骂道:“背后妄议国公,你们可是活够了?行道教不修丹鼎符箓,靖国公更不会用人炼丹,这世上也没什么开智神草。今日事忙,且先饶过你们一回,若有再犯,别怪老子下狠手。”

这个千户是靖难系出身,从来就对詹闶景仰敬佩,当然容不得别人背后说他的闲话。可真要处罚,也只能是赏两鞭子训诫一下,再多的就不合适了。

关键是詹闶不争气呀,好色的名声早已经传遍大明,乃至海外。人家背后说说你家里女人多,再胡乱揣测上几句,至少有三成属实,你怎么弄。

民间有句话叫“百姓闲来骂朝廷”,也没见哪家皇帝为此大动干戈的。这种事就算詹闶当面,也一样没办法给与严惩。

此行带着四个东瀛女忍,詹闶当然是有目的、有用处的。否则他身为大明国公,怎么可能让东瀛装扮出现在军营里这么招摇。

别说是军营了,即便在大名各地的普通大街小巷,即便是来大明上贡的东瀛使者。在如今东瀛被大明彻底统治的情形下,也不会允许他本色装束的。

辰时二刻,六十艘巨象船上也已经完成了早饭后的整理,劳工们开始在舱门口列队,准备迈出“为大明建设奉献终生”的脚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