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京师突飞猛进的发展建设

刘辰从青州回到洛阳,已经是在两个多月后了。

主要是每前进一段距离,刘辰都会考察当地,指导当地官员进行改革发展。

主要是从教育——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普及书籍,继而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

若非生产力限制,刘辰甚至想要强制普及教育。但如今孩子都是家中的劳动力,饭都吃不饱就谈不上读书教育了。

民生——新建公共厕所等,主要是为了收集粪便制造氮磷钾化肥,可以更好的对种植红薯、土豆和玉米提供养分。

至于让百姓们喝开水,发明肥皂勤洗手什么的,都在进行。但比起京师洛阳,其他各州郡还很缓慢。

而且如今冀州还在袁绍掌控之中,兖州、青州这一带气氛还是有些火药味。

若非数次战役,耗费钱粮无数,刘辰甚至想要将兖州、青州等地发动百姓出工出力,修建几条必经之路的水泥路。

不过就算有着“制盐法”供给,但钱粮的消耗依旧十分庞大,主要是汉末的生产力还是太弱了。

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军阀割裂,整个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无法将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以至于刘辰的很多构思和想法,只能暂时缓解下来。

不过对于民生、教育、农耕等方面,这些是当前急需改进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国本!

哪怕还需要对数州动兵,都不能暂停研究。

就是在这种考察指导下,刘辰直到两个多月后,方才回到京师洛阳。

时间已经来到七月末,百姓们正在进行翻种,刘辰发明的曲辕犁,让百姓们终于从原本的二牛抬杠脱离出来。

其实很多科技秦汉就已经问世,但需要进行极大的改良。

譬如直辕犁改良到曲辕犁。譬如农耕需要的水车改良等等,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

对于百姓们而言,曲辕犁也是神器,不弱于兵家的马蹄铁、马镫和高桥马鞍三件套了。

当刘辰的车驾靠近洛阳城十里外的时候,汉帝刘协闻听消息,再次出城相迎。

兖州、青州等地,刘辰收服还不久,没有钱粮去修建水泥路。但京师洛阳周边,却已经联通水泥路了。

京师洛阳处于关中平原之中,也算是土地肥沃。

再加上刘辰在河东郡新建的水泥厂、红砖厂、制盐厂等等,都需要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

要想富先修路!

况且身为京师,海纳百川,吸纳商贾,也需要足够庞大的交通运输。

因此水泥路已经在京师洛阳周围联通,同时还有以黄河为根本的水运交通!

这些交通方式,就如同蛛网般以京师洛阳为中心,向着全国各地辐射开来。

当然,目前只能局限在司隶、并州和凉州。兖州和青州也可以逐渐推广过去。

至于其他州郡,短时间还没有能力!

拥有这种交通,汉帝刘协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可以很快速的来到城外迎接刘辰。

君臣已经将近两年未见,刘协年龄也来到十四五岁,身高达到了一米六五,将近一米七。

曾经需要仰望刘辰的小皇帝,如今只需要微微仰着脑袋,就能看到刘辰的容颜。

他们既是君臣,也是师徒,许久未见,却没有生疏感,相视一笑后,刘协对着刘辰问道:

“太傅两个月前就说回京,朕日等夜等,直到如今方才等到太傅归来。”

“兖州和青州初定,微臣一路行来,都在考察当地的民生发展情况......”

刘辰简单解释了一下。

刘协这几年,在国事方面的学习,可谓是突飞猛进。

君臣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像前几年那般,需要刘辰一五一十的解释,刘协方才可以理解听懂了。

君臣两人一前一后入城,没有乘坐马车,就那么步行着。孙坚等将领拱卫四周,时不时插上几句话。

这一幕很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只是对于那些满朝公卿而言,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出现!

当刘辰归来的时候,他们就知道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了!

兖州之战,

刘辰将袁术打得如同丧家之犬般,明明率军追杀袁术,都将袁术追到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地步。

眼看着袁术无路可走,刘辰却突然按兵不动,任由袁术缓慢从容的率军撤离。

这些满朝公卿表面上弹劾刘辰,与袁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勾结在一起。

但心中已经隐隐猜到,怕是刘辰从袁术手中,得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以此换取袁术全身而退的承诺!

这个秘密是什么?

那些满朝公卿背后所代表的世家,甚至隐隐有些恐惧!

应该是足以将他们踢出朝堂,足以将他们打落尘埃的重要筹码!

否则刘辰不至于就那么放走袁术!

这让这些公卿世家,一直派人紧盯着刘辰一行人。

从刘辰回到京师的那一刻,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想要第一时间收到什么情报,早做防备!

只是让他们无奈的是,刘辰归来之后,与汉帝闲聊般游走在京师洛阳街道之上。

他们也不怕被人暗杀,竟都没有提前清空街道,就那么观察着京师洛阳的百姓民生。

连这些世家都不得不承认,刘辰的智谋和行动力比他们强多了。

至少京师洛阳在刘辰的种种发明创造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别的不说,单单是公共厕所这一项,就让京师洛阳焕发新生般。

曾经随地大小便引发的臭味,每逢下雨飘荡出来,并且水道堵塞,脏污泥水倒灌,都让京师洛阳如同粪坑无异。

但在水利工程的改良,以及公厕问世后,情况完全发生了好转。

并且那些粪便,还能利用到农耕上面。

当然,这些公卿们也能想到一点,但他们并没有这种行动力。

一个能让汉帝倾注身心信任,并且付之行动的太傅,他们是绝对做不到的。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世家和皇权已经在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争锋相对,为了各自的小团体谋取利益,百姓和国家已经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言归正传,

刘辰与汉帝行走在洛阳街道上,观察着董卓之乱后,再次恢复生机的洛阳民生经济情况。

他们一路向着农业大学走去,比起刘辰离开之前的科目,如今大学新增了医学院。

主要是以华佗和张仲景等神医构建的医学教育学院,刘辰也没有吝啬,将他所知道的医学知识全部印刷成册。

华佗对解剖学深感兴趣,毕竟是原历史为曹操提出脑袋开刀治疗通风的人才,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抗生素的问世,让张仲景十分激动,毕竟他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辅以抗生素的治疗,可谓是事半功倍。

当然,青霉素那些因为提纯工艺不足,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倒是感染没有治好反而因过敏暴毙。

所谓的抗生素是大蒜素。

主要是利用刘辰发明创造的蒸馏酒+大蒜制作而成。效果可能并非很大,但在没有用过抗生素的汉朝,那就是奇效了!

至于刘辰背包中的阿莫西林,随着使用逐渐减少,总有会消耗完的那一天。

因此对医学的发展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

其他的什么酒精消毒、布朗氏架等等牵引术,种牛痘预防天花等等,刘辰一股脑的将所知道的和盘托出。

刘辰毕竟不是专业医生,这些知识放着只是浪费,还不如让华佗和张仲景等专业医学研究。

不管结果如何,但汉朝的医疗体系,肯定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壮大的。

至少能让未来少走几百年的弯路,那刘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接下来的几天,刘辰与汉帝都在参观农业大学,这让那些世家公卿们越发捉摸不透,不明白刘辰打的什么算盘。

既然从袁术处得到重要情报,那不是应该雷霆出手,一网打尽吗?!

怎么一直拖着就是不出手?

这就如同紧绷着神经一般,让那些公卿十分的难受!

如同头顶悬着一把剑,明知道这把剑随时随地会掉下来,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以至于不敢放松警惕!

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么紧绷着神经,任谁城府再深的老狐狸,都有些承受不住!

就在这些人即将承受不住崩溃的时候,刘辰回到京师的一个月后,他终于对这些人出手了。

......

PS:本来想写出京师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州郡的落后进行对比。但能力有限,写不出那种感觉。

而且好像很多种田内容都没有写过,突然发出来感觉有些不太协调很突兀。

总之这一章的内容就是,京师洛阳的发展突飞猛进,什么民生、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百姓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嗯,这一切都是因为有英明神武的主角!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