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我们的时间表。”姜黄色呜放下一张纸,些许恼怒地说,“今天又得在控制室里吃中饭了。”

路荆拾起厚重的纸张,在值班一栏中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逐栏浏览,轻松地说,“还有半小时的训练模拟时间,前面的通讯挤一挤,说不定能有两个小时……你要用吗?不要的话我就拿来补资料了,反正那群呜从来不定训练项目。”

“随你,最好把我那份也做了。”她沉重地趴下,扯出一叠算纸。

“呵呵。”路荆笑笑,“你去食堂吃饭时我可以替你。”

“然后主管又给我一个警告。”她的语气带着悲怆,“尾巴的责任条例,一只呜怎么就不能值班了。”

“往好里想,这个月的比惨,我们白班没赢过……不过下个月就是夜班了。”路荆沉思,自己这个月的生活好像少了些什么。

“听说下个月我们可以分配到一些计算力,那样工作会轻松些。”

“我们是配套设施。”路荆强调,“这是你说的。”

“会更累……你说我们有没有使用大锅的可能?”她突然问。

“没可能,那样近地通讯就没有性价比了,听说那东西维护一次的成本可以建一堆小锅。”

“那我的实习论文……看来得去想想办法了。”

“有数据了借我看一眼,别浪费。”路荆平静地说,爪上圈出一处处数据,输入终端进行可行性测试。

“想得真好……你的论文是哪个方向。”

“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而且我还没开始做……你还没解出来?”路荆扭头看着她。

“快了……你觉得我会抄袭?”

“不能排除这个可能。”路荆没有把话继续说下去,姜黄色呜的无端亲近总给路荆一种耸毛的感觉,路荆对她的印象谈不上好。

“实习论文可以合作。”她将数据递给路荆,认真地说,“我觉得,这样我们可以轻松些。”

“我习惯个人……总之我的论文方向很宽泛,的确没有确定。”路荆摇摇头,看了眼接下来几个卫星的编号和接收频段,一些固定的事可以提前做起来,反正迟早要做。

“听起来很不靠谱的样子,算了,我找别的呜。”她扯过另一张纸,在上面涂抹着什么。

--

“各位,这是漠眼计划的第三次内部会议,主要目标是关于下一代探测器的基础构想。整理后的漠星材料已经下发,这次有一支工程团队远程旁听。天水,接下来你负责。”从元说。

“好的,各位身前的是目前最详细的漠星极地气旋分布,由红外成像仪负责,空白区域为未扫描区域或数据缺失,我们可以断定区域性的发电机效应比理论上的要强大且混乱。”天水起身时按着小本子的边角,继续说,“从整理后的数据看,漠星磁场比我们想象的至少要复杂一个数量级,因此可以彻底否决现有的漠星传统模型,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会在一周内出现在主流报刊上,在这里,我代表从主任感谢各位的工作。与此同时,请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一周后的天体物理和空间技术研讨会。”天水坐下,将视线转向从元。

从元拍了拍桌子,压下了吵闹的苗头,说:“这里我再补充一下,最终结果获得了另外三个团队的肯定,他们的超算通过了我们的临时模型,目前由他们负责后续的细节工作。在这里,我们的研究方向会跟他们的出现不同。简单讲,这次会议的含金量比你们想象中的要高,但讲述成果时不会遇到太多的疑问,细节问题由那三组头疼,所以我建议各组尽量派年轻些的代表出席会议。如果未来进度顺利的话,大家不会缺少类似的出席机会,甚至会为突如其来的调度感到厌倦。”

从元感受地出下属团队的内部声音,无非是反转当年自己的感受,一些薄荷叶大小的会议都能在办公室里组成数层完整的猜疑链,他觉得蛰伏于最具贡献的十年时间简直是对创造力的浪费。

烦杂的声音持续了很久,从元本想侧头眯眼等待结果出来,却迟迟等不到时候。

“天水,开始下一步,工程组该等不及了。”从元用稍重的声音对天水说。

各组显然听到了从元的声音,从嘈杂转向宁静的曲线如同靠近奇点的引力场般陡峭。

“大家安静一下,先放一放选择代表的事情,工程组在吗?”天水问。

通讯显示板的第二盏灯以极高的频率闪烁,他们用无声的灯光表示着烦躁或许是无奈。

“好的,因为内部会议的特殊性,他们只能与我们这样交流,请各位理解。灯光闪烁表示他们在线,五天后我们会有一个初步确定需求的连线会议。”天水改口。在工程组按动灯光的时候,她瞥了一眼小本子的下一页,“设计部门可以提供一款抗辐射的太阳能板,极端情况下的理论使用年限为两年,从数据上看非常理想,但同时他们也是上一次的高增益天线提供部门。”

“能不能实验性的将太阳能阵列安装在某一颗卫星上,我想这个要求不难。”一只来自北方国家的呜发言。

显示板上红灯闪烁,频率似乎比上一次更高。

“看起来不能。”天水补充。

“上一次天线未展开的原因确定了吗?”田辉问。

“是材料强度的问题,同一批次载有相同天线的中继卫星没有出现问题,他们发来过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负责联络的江丘回答,“太阳能板的传统展开机构非常稳定,同步轨道的通讯卫星没有报告过问题,包括这几个月的饱和发射计划。”

“将原先三颗探测器的有效载荷分配到两颗探测器,再加入低功率的同位素热电机,这样有问题吗?”田辉问。

显示板上黄灯亮起。

“暂时存疑,先放一放,下一部分的关键是重力仪器的取舍。”天水说。

“这里我介绍一下,这是第一代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测试时间不算长,重量和体积都同样不理想。目前需要两颗卫星配合使用,当然三颗一同配合的精度会更高,但理论提升并不明显。”江丘发言。

“看起来两颗探测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宁昔说。

“上面可能会以此为原因降低我们对接收端的控制权,三个月前的困境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从元厉声指出,“没有完美的选择,我们只能找到折中之法,或者赌一把。”

“从目前红外数据看,漠星大概率存在明显的重力异常,地区性的磁场强度可能与此相关,不谈技术,测绘重力场是迟早的工作。”天水说。

“可见光部分有可以删减的吗?”来自北方的呜问。

“不可能,他们送来了三个更高效、更笨重的成像仪。”天水将本子翻到末页,说,“要求在远漠点对远星和乌天进行专门的拍摄。”

低沉的声音游荡于各个座位。

“工程组发来一条信息,他们的计算结果,两颗探测器若要保证两年的灵活变轨,我们的有效载荷会显著减少,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放弃重力仪器,同位素和太阳板也很难同时存在。”天水打破了沉闷的环境。

“好了,没必要怀疑上游部门,我们最坏的计划是以探测器只能运行一年的情况为基础,就按这个来,所有不保证可行性的技术都扔进去,就当实验了。”从元头疼地抛出最后一句话,仰身看着团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