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槐花开了

山上的刺槐花开了,一串串白色的小花,挂满整个枝头,路亦特别喜欢吃槐花。

农场西面的山上有几棵刺槐树,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刺槐花,好像整个树冠都变成了白色。

路亦找来一根长竹竿,在竿头绑上一把镰刀,再跨上一个竹篓,这就是摘槐花的工具了。

路亦站在槐树下,选好一根树枝,这根树枝上的槐花特别多,正合路亦的要求。

握紧竹竿,将竹竿伸到选好的树枝旁边,用竿头上的镰刀刃勾住这跟树枝,握住竹竿用力一扯,树枝被镰刀削断,整枝树枝从树梢落下来。

从树枝上将槐花连梗掐断,一串串槐花被采摘下来,放进竹篓里。

刚采摘下来的槐花,直接吃进嘴里,有一股淡淡的清甜味道,路亦认为这就是春天的气息。

槐花最好是选取那种含苞待放、将开未开的,这种槐花最鲜嫩,风味最足,如果是完全盛开的槐花,那就稍嫌老了一些。

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有抗菌作用,还有凝血止血的功效。

将摘下的槐花带回去,焯水后挤去多余水分,在冰箱里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不过还是当季的新鲜槐花最好吃,槐花带回家,可以像蒸榆钱饭一样,做槐花蒸饭,也可以炒蛋、煎槐花饼、包槐花包子等等。

路亦晚上想吃槐花饼,槐花饼的制作很简单,将洗好的槐花加面粉、鸡蛋和调料搅拌均匀,放在锅里煎熟就行了。

路亦做槐花饼喜欢加很多槐花,整张饼里大半材料都是槐花,煎好后,一口咬下去,槐花特有的清甜香味充斥整个口腔。

第二天中午,路亦包槐花包子,用猪肉和槐花调馅,再加一点点韭菜,槐花不要焯水,清洗干净就可以了,路亦从原主的妈妈那里学到一个技巧,包包子的时候多用肥肉,这样蒸出来的包子才够香。

槐花包子蒸好了,打开锅盖,白色的蒸汽从锅里升起来,又香又白的包子整齐地摆在锅里。

路亦从锅里拿出一个包子,刚出锅的包子滚烫,路亦连连倒手,给包子吹气降温。

刚蒸出来的包子面皮暄软,馅儿饱满,一口咬下去,槐花的清甜和猪肉的鲜香一起刺激你的味蕾,是路亦喜欢的味道。

一顿包子吃完,更加坚定了路亦换一个厨房的决心,小灶蒸出来的包子就是不如大铁锅蒸出来的好吃。

槐花的花期半个月左右,这半个月里,路亦尽情享用自己喜欢的槐花,基本每顿饭都有槐花制作的菜肴。

路亦打定了主意,他一定要移栽很多刺槐树到农场里,还要在农场养上一窝蜜蜂,这样他不但有吃不完的刺槐花,还有美味的槐花蜜可以享用。

时间慢慢流走,田里的小麦到了灌浆期,麦穗慢慢饱满起来,小麦一天天变黄,给人送来丰收的信息。

小麦渐渐成熟,地里的小麦招来了野鸟,麻雀、野鸡…,尤其是麻雀,成群结队。

路亦闲来无事,在农场里架起几张渔网,一天网到几十只麻雀。

李燕山对这些麻雀很感兴趣,将它们要了去,说是用这些麻雀做一道好菜。

路亦好奇,跟上去看,李燕山做的是炸麻雀,做法挺简单,将麻雀清理干净,用调料腌制,路亦捕到的麻雀很多,李燕山只留下麻雀的身体部分,像头之类的部位都剪去了。

腌制好之后,将麻雀下锅油炸,一份油炸麻雀很快就做好了。

炸的麻雀很香,不过麻雀太瘦了,根本没多少肉,只有胸部有一点点肉,其他地方肉简直少的可怜。

路亦吃了几只,兴致不高,大黑和三胖很高兴,麻雀的骨头都进了它们嘴里,吃起来“咔嚓咔嚓”的,像是在吃薯片。

李燕山很喜欢这道炸麻雀,大部分麻雀都被他吃了,吃得差不多了,剩下几只路亦打算留给大黑和三胖。

李燕山见剩下几只麻雀,问路亦道:“老板,我看你没吃多少啊,你不爱吃炸麻雀?”

“不是,这麻雀一炸挺好吃的,很香!就是肉太少了,吃起来太费劲了,不值当!”

李燕山神秘一笑,“那是你不知道这油炸麻雀的好处。”

“有什么好处?”路亦相当好奇。

“这炸麻雀啊,在有些地方是名吃,据说以前还是贡品呢!”

“真的假的?”路亦有些不信。

“因为它吃了对人有好处啊!这油炸麻雀据说有补肾壮阳、固精强腰的作用!”李燕山指指盘里的炸麻雀,说道。

路亦一听,一把将盘子拖到自己跟前,把剩下的几只麻雀都吃了,骨架上的肉刮得干干净净,大黑和三胖都不稀得吃他吃剩的骨头。

吃完之后,路亦嘴里回味着油炸麻雀的美味,有些意犹未尽,一挥手,“明天我多弄几张网,再网些麻雀回来。”

在农场里张网捕麻雀的时候,路亦发现了一个抓野鸡的办法。

快成熟的麦田吸引了很多野鸡,农场不比山里,这里视野开阔,野鸡飞到农场特别显眼,一眼就能确定野鸡降落在麦田的地点。

确定野鸡降落的地点之后,大黑和三胖悄悄潜到附近,然后前后包抄,一起向野鸡冲过去,野鸡的起飞需要一段距离,根本来不及飞起,就被它们两个扑了下来。

用这个办法,最多的一天,路亦抓到了四只野鸡。

麦收的时候到了,大丰收公司的收割机开进了农场。

收割机的工作惊动了麦田里的鸟类,随着机器的开进,大量麻雀、喜鹊之类的鸟从麦田里飞出来,在收割机的前面飞成一团。

机械的效率确实高,300亩小麦两天就收割完了,秸秆被捆成一团,冬天可以拿来喂羊。

农田收割一空,田里只剩下低矮的麦茬,这片田地很快就会被整理出来,开始第二季玉米的种植。

路亦只留下了一点小麦,其余巨大部分都委托大丰收公司卖了出去,300亩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出头,每公斤小麦收购价1.6元,300亩小麦一共卖了25万元。

扣除大丰收公司的服务费和保费12万多,路亦这300亩小麦的收益超过12万,不到13万元。

这是路亦经营农场以来第一次见到收益。

下半年还有一季玉米种植,收益和小麦差不多,也就是说,路亦今年的农场总收入差不多是25万元。

这些钱听起来不少,但农场的土地不能一直一年两季种小麦和玉米,那样地力坚持不住,长时间种植土地质量会下降,土地就毁了,土地需要轮种,明年只能种植一季庄稼,休养地力。

也就是说,农场两年可以种植三季庄稼,总收入差不多是37万元,平均每年的收益是十八万五千元。

农场这三百亩土地的价格超过四百万,每年的地税就超过两万,也就是说,这三百亩土地的收入是每年16万。

四百多万的土地,每年收入16万,资金收益率还不到4%,和银行理财差不多。

要知道,这是梁东市大幅降低地税税率以后的收益,而且今年天气不错,可以算得上风调雨顺,要是赶上年景不好,收入还会更低。

农场周围的山地利用率更差,现在只能养羊,收益只会更低,扣掉地税和李燕山的工资,恐怕每年只有几万元的收入。

整体算下来,整个农场的资金收益率恐怕还不如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怪不得大家都认为买这个农场的是个傻子。

不过路亦不在意,他挺喜欢现在的生活,而且农场的情况并不是没有改善的办法,他从金银珠的记忆中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提高农场的收益,只是这种方法需要相当数量的灵物,现在还没法实施。

小麦收割之后,天气一天天变热。

夏天已经到了!

牧场的羊群到了长膘的季节,气候变热,放牧需要早出晚归,李燕山上班越来越早,下班时间越来越晚。

路亦考虑了几天,决定和李燕山聊聊。

“老板,找我有什么事?”李燕山进屋的时候,路亦正在泡茶。

“燕山,坐!”路亦给李燕山倒了一杯茶,继续说道:“燕山,咱们也相处了几个月了,我这个人也不会客气,就有话直说了!”

“你说!”李燕山坐直身体。

“你看,你现在上下班要跑这么远,累得很,你也看到了,农场今年刚建了房子,已经装修好了,你想不想搬到农场来住?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而且吃住都由农场负责,能省不少钱!”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路亦对李燕山的性格为人有了进一步了解,觉得让李燕山住进农场没什么问题。

李燕山有些为难,“老板,你知道我妈身体不好,我得照顾我妈,必须得每天回家。”

这点路亦早已想过,“你可以把你妈一起接到农场来住嘛!这样离得近,也方便你照顾。”

“这样当然好了!”李燕山很高兴,搬到农场不但可以省下吃住的钱,而且方便照顾他妈妈,李燕山当然愿意。

“谢谢老板!”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