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穿越大明朝,我成了汉王爷?

大明朝,永乐十七年。

春风拂面。

波光淋漓的江浪上停畔艘萧船,船上男子身穿红衣金纹蟒袍,脚踩云屡黑靴,头束紫金发冠,英姿飒爽。

男子静气凝神屹立原地,忽闻春风拂面。

他张开了眼睛,眸光内敛眼前景色。

“看来真的是穿越了!”

眼前柳暗花明,砖石层次分明,整洁一新。

朱高嘴角一咧。

莫非还是穿越到了大户人家?

‘这岂不是血赚?’

但转念,朱高注意到了自己身上的红衣蟒袍,脸色顿时是从喜到悲,“这?!”

噗通,半人高的书籍从朱高煦怀中沉沉的砸进萧船。

朱高大脑一片空白。

在来之前,朱高就利用了史书和电视剧疯狂恶补大明朝的知识,对于永乐年间的着装制度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了。

而身着红衣蟒袍者。

这身份几乎是摆到明面上了。

明朝皇室服饰制度,金色布匹绣龙为龙袍,皇帝象征。

其余色泽绣蟒,则为皇室蟒袍。

而他身上的是红衣蟒袍。

而明朝永乐年间谁会服饰红衣蟒袍?

这身份已经显而易见了。

朱老二,朱高煦。

明朝,永乐年间的汉王爷。

而此地,也自然不是大户人家了。

而是南京城,皇宫。

做过功课的朱高煦对皇室成员的人也是颇为了然的,更遑论是这位朱高煦。

永乐年间朱高煦可谓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一位王爷。

独掌兵权,和太子斗智斗勇,饲养靖难遗孤等出格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是往小了说。

往大了说,朱高煦和朱高炽为死敌,结怨于皇位。

期间,朱高煦契合三弟朱高燧里应外合,要夜袭南京城。

为的是清君侧,将皇位取而代之。

种种行迹都标明了这个汉王爷的野心,‘争当皇帝’。

而让朱高煦脸色苍白的原因则是,这位汉王爷朱高煦和朱高炽争皇位的下场并不好。

首先是朱高煦看似统领兵权,却蜗在乐安州。

空有兵权碍于国家形式,出师无名,无法攻城。

最后败于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碍于兄弟情谊,没有对朱高煦的造反行径而追责他。

甚至还是把朱高煦给好吃好喝的养起来,并每月还给朱高煦锦衣玉食。

最后呢,朱高煦这位王爷根本不满足现状,还是对皇位虎视眈眈。

第二次,也就是朱高炽继位十月后驾崩的时候,朱高煦再次有了犯意。

听闻朱瞻基要从江南回南京皇宫继位,朱高煦却是毫不留情的让人去截杀朱瞻基。

最后却是失败了。

紧接着,朱高煦要兵戈相向,却还是败给了自己的外甥朱瞻基,颜面无存。

最后被大明朝关押。

可是,朱瞻基仍然没有杀掉朱高煦,而是信奉着自己父皇的意愿要善待自己的皇亲。

只是碍于汉王朱高煦继续作乱的威胁,朱瞻基没办法把朱高煦给关了起来。

纵然如此,朱瞻基还是会常去看自己的这位皇叔。

而朱高煦仍然不满足,百般羞辱朱瞻基,并在朱瞻基离开时伸脚将朱瞻基故意绊倒在地。

羞辱皇帝此乃大罪。

朱瞻基终于是忍不住了,直接命令手下的人来用鼎把朱高煦给罩住。

而朱高煦仿佛是要和朱瞻基不共戴天一样,竟然还将鼎给举了起来。

朱瞻基勃然大怒,令人放火烧鼎。

朱高煦被做成了后人评说的‘瓦罐焖鸡’。

怎是一个惨字了得?

所以,这就是朱高煦为什么脸色惨白的原因。

用朱高煦自己的话来说,历史上的汉王爷这不是找罪受吗?

朱瞻基一再忍让,他却步步紧逼,最后落了个身死。

照朱高煦来说,当个逍遥王爷多好?

真以为成为皇帝就可以无忧无虑?!

不说大明朝上下二百多年,就说明武、永乐、洪熙、宣德这几代,皇帝有几个活的自在的?

明武宗就不去说了……皇帝楷模。

永乐天天南征北战,文皇帝自己心结未解开,死得冤。

洪熙,累死累活忙国策,累死的。

宣德为大明打仗,身负重伤就活了十年的皇帝,死的快。

宣德皇帝的不自在往长了说,还生了个不肖子孙,‘瓦剌留学生’。

比起这样,朱高煦认为历史上的朱高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如若此刻让朱高煦挑选,他必然选择就藩,从此不再理会朝政,多好啊?

言归正传。

目前对于朱高煦来说,穿越成朱高煦这是坏消息。

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

最坏的是朱高煦并不清楚现在的汉王爷是否已经开始了造反。

还有,网友们集思广益只针对了百姓、商贾、大臣的活法。

王爷这身份硬是只字没提,王爷能少得了权谋斗争?能少得了驭人之道?

朱高煦并不认为纯粹如他,能在这样的权谋斗争之中活下来。

可以说,朱高煦对这个王爷身份很是排斥。

倒不是不想享受锦衣玉食,主要是有权有钱也得有命花才是,他属于是德不配位了。

处理了一番情绪,朱高煦认为不能坐以待毙。

朱高煦抱起《大明·永乐年间百科全书》这就从萧船上走下来。

此刻望着这本书,它价值对朱高煦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早知如此,就把宫斗剧、文臣武斗等剧本编辑成书带来了。

凭着前身的记忆,朱高煦试探性的走过恢弘的长廊。

只是此地宏大,不多时朱高煦走的脚酸背痛都望不到尽头,由此可见古人皇家之奢靡。

“王爷吉祥,奴婢见过王爷。”

随着朱高煦漫步而过府中,屹立蟒柱下身着朴素白衣的宫女对他深深欠身。

朱高煦累的并未作答,例如这样的宫女,汉王府每走十步就会有。

走了没多远,一个衣着朴素的宫女就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八人哄抬的蟒纹轿子,轿子旁还有宫女手持两柄鲜艳的稚尾扇。

人未至,声先到。

“王爷,奴婢该死,竟忽略王爷移步渭水亭,致王爷独行。”

宫女对着朱高煦跪下来磕了满头的血迹,面色发苦。

‘明朝的尊卑还真是鲜明,不清楚是不是只有汉王府是这样。’

心念至此,朱高煦一脸泰然,“本王自己要走,与尔等无关,反倒是何事匆匆?”

“回王爷,有宫里的旨意……”

听汉王爷没责罚宫女感激涕零,头都不敢抬,免得再亵渎到汉王爷。

‘旨意?’

‘不会是文皇帝要派遣自己去带兵打仗吧?’

‘不过,也没听过永乐年间有什么大战役啊!’

‘是不是老爷子想打仗了,又没钱?’

‘没钱的话找太子啊!找他干嘛啊?’

‘永乐年间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这一直是永乐年间的病症。’

朱高煦越想越是有可能。

这文皇帝好战成性,急功近利,想打仗了。

朱高煦此刻忧心。

他最想搞懂现在是永乐多少年。

问宫女的话,貌似会显得突兀。

毕竟这里是宫里,下人都守不住秘密的。

小心为上。

朱高煦沉呤片刻。

“旨意在哪?”

“汉王府。”

“回本王府。”

“诺。”

抬驾的宦官为朱高煦掀开轿子的帐幕,谦卑至极。

朱高煦入座轿子,移驾东府。

轿子旁的宫女赶忙临着轿子,交叉起鲜艳的稚尾扇尾随而至。

东府。

宫里的侯公公拖着白尾浮沉,舍后两位青衣宦官,正坐东府侧堂用茶。

见朱高煦归来,侯公公放下茶杯,起身笑脸相迎,“奴婢见过汉王爷。”

永乐年间的宦官身份尊卑不同于其他朝代。

郑和下西洋,王景弘镇守南京等案例不胜枚举。

宦官对大明王朝的贡献做了莫大奉献,皆为身份尊容辈。

‘宦官为国之重臣,这都关乎于明武宗时期废丞相而导致。’

‘丞相没了,自然要有顶替之人。’

而眼前这位侯显公公身穿红绸云袍,紫金镶玉的纹线衣,在宫内身份不言而喻。

“侯公公,可是有旨意?”

从轿子上走下来,朱高煦见到侯公公神色缓和了些。

“汉王爷,跪下接旨吧。”

侯公公接过旨意变了脸色,声色清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既今日起由汉王监国,不得有误,钦此。”

寥寥几句,汉王府内寂静无声。

“汉王爷,奴婢在这恭喜汉王如愿以偿了……”

侯公公突然是展颜一笑,深谙朱高煦争位品性。

而朱高煦则是沉默不言。

内心却波澜壮阔。

他顿时了然。

‘此时此刻是大明朝,永乐十七年,汉王爷朱高煦代太子监国!’

‘他怎么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而也就是从永乐十七年开始,汉王爷监国几日便使得国家千疮百孔,国库亏空,百姓叫苦不跌,最后被文皇帝谴责,并革职。’

‘最后,文皇帝继续重用太子朱高炽,这才让原本崩盘边缘的大明经济缓和了一些。’

‘也是由此,朱高煦对朱高炽产生了更强烈的恨意,并开始筹备一系列造反的谋划。’

‘文皇帝让朱高煦去就藩,而朱高煦不交兵权,也不去云南就藩,在朝廷内和这些人唱反调。’

对于这件事情,朱高煦也是笑了。

他不是开心。

是笑历史上朱高煦的行为。

‘监国这活儿不是给人干的啊!’

‘朱高炽监国这么多年都累成啥样了?’

‘还不如当个闲散的王爷,这朱高煦倒好,偏偏还抢起来了?’

‘真不知道朱高煦是怎么想的。’

依照朱高煦来看,争什么皇位?闲得慌?

朱高煦一想这件事情便是皱褶着眉头,他都不明白可喜可贺的点在哪里。

且不说劳心费神,光是永乐十七年这个时期就是块烫手山芋。

朱高煦还去抢?有什么好争抢的?

永乐大典停休,因为没钱。

修建皇陵停休,没钱。

文皇帝打仗,还是没钱。

办科举,依旧没钱。

皇宫内里里外外哪里不要钱?

干得好还行顶多夸你两句,干不好不要砍头吗?

朱高煦做个逍遥王爷不好嘛?

犯不着来争这监国位子的。

“汉王爷?怎么还不接旨?”

侯公公俯下身笑道:“高兴坏了吧?王爷,这今后的皇宫可是汉王爷来负责了。

这宫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可都凭汉王爷一句话,日后,还请汉王爷照拂奴婢一二就心满意足了。”

朱高煦强挤出一个笑容,从侯公公接过烫手的旨意,“有劳公公,来人,给公公送些谢礼。”

‘汉王府上下应该还是有些积蓄的吧?’

‘原历史中,汉王貌似很爱送人金豆。’

“罢了,免了,汉王爷,奴婢给王爷告辞了。”

侯公公笑着走了。

朱高煦没去看侯公公,独自敞开这张旨意,上面的孔武有力的大字令他嘴里苦涩难耐。

而此时,汉王府来客云云,全被宫女们阻绝门外。

这些来客的声音却是嚣张至极,几乎就差把‘造反’两个字给吼出来了。

这让朱高煦听的提心吊胆。

“求见汉王爷,臣下是和王爷先前征讨靖难的冲锋将军啊!”

“我等拜见王爷只为贺喜,陛下先前也说了,太子体弱多病,汝当勉力之。”

此话一出,全场寂静无声,汉王爷这是要戴白帽子的意思啊。

而宫内谣言也早已四起,最显著的无外乎是那句:

“世子体弱多病,汝当勉力之。”

一时之间,宫中也是暗流涌动。

而这时。

太子府的宫女来见汉王,几经引荐下来到朱高煦身前作了一礼,轻缓道:

“奴婢见过汉王爷,太子听闻王爷监国,此外,国策书卷、文章奏折共万策等王爷来太子府取,还请莫要误了国事……”

朱高煦握着圣旨站在原地,意识于风中凌乱,和太子这误会大了啊。

他只想当个逍遥王爷。

可不想自己最后的结局还是‘瓦罐焖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