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搜求人才

黑旗军大兵压境,广州城即将易主。兵戈相加,时局混乱,士绅富商各个惶恐不安,有逃往香港、澳门的,有逃回乡下老家的,有逃回城内的……

也有很多士绅稳住钓鱼台,躲入城外土堡内,集结族人固守。他们对满清并不留恋,对黑旗军亦无好感,只想保护同族,在乱世之中保全家族的性命、财产。

广州地处华夏对外交流第一线,长期对外开放,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培养了许多人才。

这些财富、人才价值连城,是杨烜开展近现代事业的重要基础。所以,尽管黑旗军尚未完全攻下广州,杨烜已经开始分派人手,四处搜罗资金、人才,为即将而来的建设做准备。

首发&:塔>-读

海商本来就唯利是图,对满清并不忠诚。伍崇曜可以出马召集海商,问题不大。

洋人这边,除了伍崇曜外,黑旗军海军参谋长唐约翰、资政院议员马修都是洋人中的上流人物,亦可以帮忙争取洋人。

传统士绅这边,杨烜亦开列了一张清单,分派人手前去游说。这些士绅都是广州附近的名流,包括:

“粤东三子”之黄培芳、张维屏(另一子谭敬昭已经去世);

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粤海关志局总纂、顺德人梁廷枏;

岭南大儒、广州府南海县人朱次琦;

岭南大儒、“东塾学派”开山鼻祖、广州府番禺县人陈澧;

岭南画派先驱、广州府番禺县人居巢、居廉兄弟;

测绘专家、广州府南海县人邹伯奇,曾主持测绘《广东沿海地图》;

……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几天前,广州郊外燕塘,铸炮局总办与帮办正在激烈的争吵。燕塘位于广州城东北方向,距离城北越秀山约八里。

黑旗军大兵压境,离广州只剩一日行程。燕塘僻居城东北方向,离珠江较远,相对较为安全。

因燕塘附近有个铁矿,满清官府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铸炮局,专门负责为清军铸造火炮。

局是满清治下特有的临时性机构,因事而设,事毕裁撤,不占官府编制。军兴以来,广州当局为了应付时局,不得不设立了很多局,包括铸炮局、团练局、赈灾局、种痘局、海运局等。

和大部分局一样,铸炮局也人浮于事,两广的大员争相往铸炮局安插亲信。

这也是满清治下特有的弊病。满清是小农社会,政府是小政府,官员编制很少。一个人口超过十万的县城,只有知县、典史、教谕几个正式编制。

满清以异族统治汉族,除了以科举正途选取官员外,还要从满洲亲贵中选取官员。嘉庆、道光以来,清廷为了筹措军费,又大开捐纳之门,卖官鬻爵十分严重。

很多候补官员,只得到各种“局”里面任职,虽不是正式官职,却也能拿个薪水。若是好“局”,如团练局、铸炮局等,经费充足,候补官员也能从中捞取不少好处。

这倒苦了那些实干派官员,要想干出点成绩,第一就要与那些因循守旧、颟顸无能的同事斗法。

广州铸炮局有两个职位最为紧要,第一是总办,总揽全局事务,第二是帮办,辅佐总办处理局务。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丁日昌颇感震:连陶煜父子都投降黑旗军了,可见清军大势已去!

丁日昌此声地位不尊,只是个从八品的县学训导,何以引起杨烜破格礼遇呢?

历史上,丁日昌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丁日昌,生于1823年,卒于1882年,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潮州府丰顺县人,曾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

他是华夏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李鸿章麾下的洋务干将,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发台湾……

此人极富才干,提出过完整的海军建设计划、陆军改革计划,主张建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将旧式陆军分设为野战部队和地方治安部队,对近现代华夏国防影响深远。

他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改革家,曾主持改革江苏绿营、整理两淮盐务弊政、收购旗记铁厂、修建华夏第一条电报线、开发台湾……

此时的丁日昌年仅二十九岁,却已在广东官场声名鹊起,把铸炮局搞得有声有色。

杨烜慧眼识珠,派杨国瑞拜访丁日昌。丁日昌亦识时务,读过杨烜、陶煜的亲笔信后,毅然决定加入黑旗军。

就这样,杨烜搜罗了不少人才,为日后建设两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