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锻炼

申生的悲剧,在于他虽然身为太子,可是却不怎么受晋献公待见,这才会被自家老爹摆那么一道。

当今天子虽然不至于像晋献公对待申生那样对待李彻,但是架不住文武百官各有各的心思啊。

自从李承乾登基之后,后宫规模不断扩大,他的子嗣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按照李承乾定下的制度,这里面每一个人,未来都有问鼎至尊的资格。

虽然眼下看来,李彻进位储君的呼声是最高的,但是其他几个皇子,也都有着各自的支持者。

万一这些人学着当年的晋国大臣那样,造谣中伤李彻该怎么办?

即便当今天子是圣明之君,不会被朝野舆论左右,可如果要是李彻顶不住压力,做出什么不忍言之事,作为陪同他一起出兵的侯君集,下场一定不怎么美好。

更何况,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强如侯君集,也不敢保证能将一切都控制在掌握之中。

若是出了什么意外,一个不小心,把皇长子这个号练废了,只怕把他全家老少的命一起搭上都不够赔的,甚至连上谷侯氏都要受到牵连。

......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将其中利害权衡清楚之后,侯君集起身来到御陛之下拜倒:“陛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也。正所谓‘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中山王殿下乃天潢贵胄,自当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为要,岂可轻涉其险?”

“老臣斗胆,伏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完,一个头磕在地上,久久不语。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冷酷道:“此事朕意已决,侯卿就不必再劝了。”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司马法》又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非独只有中山王要行此举,日后,临山王(李阙)、濮阳王(李钰)等皆将亲临沙场,以明兵事之重......”

听说不只是李彻要上战场,其他皇子也同样要参与战争,侯君集的顾忌也就少了一些。

只是考虑到此战胜负难料,他还是不敢贸然答应,跪在那里半晌也没动静。

......

看着侯君集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李承乾也没耐心和他继续干耗。

皇帝陛下抬手在御座的扶手上敲了敲,沉声道:“既然侯卿不愿担负此事,那朕也不勉强卿家,朕另寻他人便是......”

侯君集身子猛地一颤,他很清楚,皇帝这句话听上去像是要放他一马,其实却完全是另一个意思。

他敢肯定,只要自己谢恩的话一说出口,那么刚刚到手,还没捂热乎的玄甲军大将军之位就要被收回去,从今以后彻底远离官场,再没有复出的机会。

......

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侯君集不得不在皇帝的淫威下低头:“陛下所命,老臣愿为之!”

李承乾早就知道,以侯君集那种将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性格,最后一定会选择妥协,而这正是他决定让侯君集来负责这件事的原因。

得意的微微一笑之后,皇帝陛下一脸淡定地吩咐道:“既然如此,此事就有劳侯卿多费心了。”

侯君集苦着一张脸拜道:“不敢,为陛下分忧,本就是为臣的本分而已。”

李承乾不置可否,平静道:“卿家若无他事,便先回去吧,此番具体事宜,朕稍后会让中山王自行登门与卿商议。”

“老臣告退!”

侯君集起身朝着御座上的李承乾一拜,又向坐在一旁的李彻行了一礼,这才缓步退出大殿。

......

侯君集走后,李承乾走下御座,拉着李彻来到内殿,向他交代了一些在战场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于李彻这个长子,李承乾基本上是满意的。

无论是之前在华阴书苑的表现,还是之后在大理寺观政的种种作为。

但凡李承乾交代的事情,他基本上都能办好。

唯一让李承乾觉得有些不妥的就是——李彻有些太“贤明”了。

现如今的李彻,身边围拢了一圈文人士子。

这里面,有些是苏氏给他安排的幕僚,也有一些是李彻自己延请的“名士”。

每当李彻遇到难以决断,或者干系重大的事情,都会把这些人聚拢到一起,商议之后提出方案。

李彻小小年纪,就能将李承乾吩咐下来的各种事项办的妥妥帖帖,靠的就是这种处事方针。

......

他这么做并没有错,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凡事多些人商议,总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要成为一代明君,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美德。

只是要想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千古圣君,仅仅依靠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决断能力,要足够“独裁”!

否则,长此以往下去,迟早有一天,皇帝会变成没有自己主见的傀儡,沦为被官僚集团控制的牵线木偶。

让李彻上战场,就是为了让他通过这个过程,学会掌握和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明白什么时候该集思广益,什么时候又该独断专行。

父子二人一番长谈,直到晚间方散。

李承乾带着儿子去到皇后的清宁殿,一家三口少有的一起吃了顿饭,这才让人送李彻回府。

......

随着侯君集和李彻先后出宫,皇帝即将派遣皇长子随军出征的消息也开始在朝野流传开来。

除了某些居心叵测,想要将李彻拉下马的人,剩下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了反对意见。

大明宫外每天都要汇聚不少请求入宫觐见天子的大臣,秘书监收到的各种求情公文更是车载斗量。

只是已经下定决心的李承乾并没有将这些放在眼里,所有求见的臣子都被挡了回去,所有上书反对此事的奏疏都留中不发。

三日后,皇帝的御辇和皇后的凤车同时驶出大明宫,前往金光门送别即将出征的皇长子。

虽然表现的冷血无情,不过李彻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只是要锻炼他,而不是要送他去死。

为了保证李彻的安全,李承乾从守卫长安的金吾卫中抽调了两万精锐,随同李彻一起出发,保护他的安全。

......

夕阳西下,李承乾站在城门之上,望着远处渐渐消失的人影,默然许久才转身离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