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人心不古

如果历史继续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进,那么儒家也会继续沿着前世的轨迹发展下去。

可惜就像孔颖达所说的那样——“当今之世已然改变”。

儒家想要在这个世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随之一起改变,为儒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否则,只要等到墨家做大,以墨家和儒家天生的理念分歧,那时候他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

稍稍沉默几息之后,人群中一个蓝衣青年霍然起身,慷慨激昂道:“《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依我之见,当此之时,吾辈应上溯先王之道,下察当今之政,皆用于我身,推陈出新,方为图强之道!”

“吾欲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君可有愿从我者?”

在场不少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听到他的话,立马起身应和道:“吾等皆愿往!”

孔颖达坐在一旁,看着这些脸上充满朝气的后辈,心中老怀大慰。

他虽然已经老朽不堪,没办法继续带领儒家前进,但是只要有这些年轻,充满干劲的血液存在。

儒家,就永远不会有断绝传承的那一天!

......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就在儒家感觉到了危机,开始“救亡图存”的时候,边疆之地,战争的火药味,前所未有的浓烈起来。

元新六年二月癸丑(初十)。

晋王李治的王驾抵达了松府。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和内地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给了晋王殿下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透过王驾马车的车窗,李治看到街边来往的人里,十有七八都是做商人打扮。

晋王殿下心中大为不解,对前来迎接他的松州刺史尹太平问道:“尹刺史,这松府之中,何以有如此之多的商贾聚集?”

尹太平骑在马上,拱手道:“回大王的话,这些商人,都是奉了陛下的圣旨,向前线输送粮草的。”

......

【让商人负责运送粮草?】

李治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自家那位大兄这又是开的什么脑洞。

好在尹太平很快就给出了解释,将李承乾“纳粟授爵”和“依功退税”的旨意向他复述了一遍。

听完尹太平的解释,李治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些商人运粮的速度,莫非比朝廷更快?”

在李治想来,朝廷管理着整个天下,可以随时调集徭役,怎么着也应该比这些社会地位低下,除了钱之外一无所有的商人要更加便利才对。

可事实却给他上了一课。

听到李治的问题,尹太平苦笑一声:“不瞒大王,彼辈商贾动作之快,远非臣等可以比拟。”

“当日,虎贲卫并大王亲军抵达松府之时,松府官仓仅余存粮三千石,即便有朝廷输送粮草,却也无济于事,仅只半月不到,府库之中便再也调不出一粒粮食。”

“然,陛下圣命既下,不过旬月之间,彼辈商贾,便将两万余石粮草输入府库,已足够大军数月开销。”

“眼下距西突厥大军来袭尚还有一段时间,据下官与几位僚属估算,至战前,运抵松府的粮草,约在五万石上下,足够支应大军半年所需......”

......

听完尹太平的叙述,李治陷入呆愣之中。

他没想到,那些在他看来一无是处、唯利是图,被士林舆论贬斥为“国之蠹虫”的商人,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

这一刻,他突然想起年少时,他去劝谏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大兄不要和商人走得太近,皇帝大兄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雉奴,你要记住,这个天下,迟早有一天,是商人们的天下。”

当初的李治只觉得这句话太过离经叛道,可是眼前的情景,让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或许大兄才是对的,王朝总有一天会灭亡,世家门阀总有一天会衰落,可商贾之辈,却前仆后继,绵延不绝。】

沉默片刻之后,李治继续问道:“尹刺史可知,这些商贾为何比朝廷的动作更加迅速?”

和李承乾身为穿越者兼从小在市井间摸爬滚打不同,李治虽然一直没显露出什么坏毛病,但事实上,他就是传说中那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废柴。

以他的小脑瓜,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人,为什么会拥有比朝廷更强的组织能力和行动力。

......

看着一脸好奇的李治,尹太平有些欲言又止。

他倒不是不知道其中内情,只是怕自己如果告诉了李治,会带坏小孩子。

晋王是皇帝最看重的弟弟,也是现如今皇帝唯一还在世的同母兄弟。

如果皇帝因为这件事怪罪下来,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刺史能够担待得起的。

眼见对方似乎知道什么,却又不愿意告诉自己,李治便又问了一遍。

如此几次三番下来,尹太平最终还是没能拗过李治,老实交代道:“不瞒大王,这些商贾之所以动作如此之快,概因‘利’之一字而已。”

李治有些不解地看着尹太平,等着他给自己解释。

既然说都说了,尹太平索性破罐子破摔:“大王,彼辈商贾所恃者,唯钱财而已。”

“彼辈先于地方收购粮草,再大肆招募人手,许以重金,凡提前完成任务者,更有额外赏赐。”

“那些受雇之人为了酬金,往往日夜兼程,不知疲累地赶赴目标,纵然途中有千难万险,也难阻其分毫。”

“相较之下,朝廷以徭役转输粮草,自然是多有不足......”

等到尹太平说完,李治默然半晌,最终学着他的太傅那样,慨然长叹一声:“果真是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只是在眼前这种情境下,这句话说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李治也不知自己到底是在惋惜,还是在庆幸......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