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特别章

那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呢。

广场外的休息椅上,坐着两位不知是已经80亦或是90的‘神仙眷侣’,此时年迈的爷爷正在用他满是皱纹的手剥着一个橘子,

就算是年迈的身躯也不能掩盖他对奶奶的爱意,或许,这就是爱情的秘密。

小心翼翼的剥下一瓣,慢慢的,慢慢的喂向奶奶。

奶奶看着嘴边的橘子,似是白了爷爷一眼,然后开心的张开嘴,那眼角的笑意谁都能看得到。

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过如此。

阿东拿出手机,纪录下了这温馨的一幕。

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想采访一下眼前这两位爷爷奶奶,他有几个问题想要了解。

待爷爷奶奶他们橘子吃的差不多的时候,阿东走上前。

“爷爷奶奶晚上好”阿东很热情很开朗的打着招呼,像个邻家男孩。

“小伙子晚上好,有什么事吗”爷爷奶奶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孩,爷爷笑着回应了一声。

“爷爷,我们在做一个户外采访节目,可以采访您和奶奶几个问题吗。”

“可以的,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爷爷欣然应允。

“爷爷,您和奶奶结婚多少年了”

“我们呀,今年已经62年了,结婚的时候我才17岁,而你奶奶才16岁,我们那个时代结婚都早”爷爷听见阿东的问题,‘宠溺’的看了一眼旁边的奶奶,然后像是在回忆一样。

尽管阿东心里已经有想过,但当听到回答的时候也是惊呆了。

62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始终如一的伴一人那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

什么样的经历才能让两人相伴度过62年,在现在这个时代,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如果有,那也是上天的恩赐,亿万无一。

“爷爷,你和奶奶怎么认识的呀”

“一起插秧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你奶奶可漂亮了,好多人追呢,结果看上我了”爷爷说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都笑了起来,笑的仿佛有点得意,连带着旁边静静看着他们聊天的奶奶都笑了。

“那时候大家都能吃饱饭吗”

“吃不饱,连主席自己都是和大家吃一样的,土豆红薯,甚至有时候连这个都没有”爷爷说到这里的时候摇了摇头。

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无法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心酸。

现如今国家现在的水稻产量不断提升,人们因吃不饱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少;

回望历史,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由饥荒造成的悲剧。

河南大饥荒

1942年7月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面积旱灾,大旱之后,又遇蝗灾,

由于河南地处前线,又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除此之外,还要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中国人民一直在死亡线上不断挣扎,

路有冻死骨,就是对那个年代最好的控诉,生存都成为问题的岁月中,吃饭更是一种奢侈。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吃饭问题才得到了转变。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爷爷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953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60年代初期,路有饿殍的景象深深刺痛着袁隆平爷爷的内心,

亲历过饥馑岁月的他决心学农。

那时候母亲对他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袁老却“死活要学”

“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大家怎么生存?”

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爷爷,我们正在进行一个以物易物的节目,这是一个我刚才换来的飞机模型,爷爷可以写几个字给我作为交换吗。”

爷爷听见这里的时候明显楞了一下,然后才反应过来。

“好”

阿东连忙递上已经准备好的纸和笔,一支钢笔,一张A4纸,然后从旁边奶茶店借了一张桌子。

爷爷手握钢笔,苍劲有力,8个字跃然纸上。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谨以此篇,致敬袁隆平爷爷。

直播间:

“致敬袁隆平爷爷”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

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

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

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

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水稻杂交,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究过,并未成功。

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投身这一研究。

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

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地”。

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院士,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

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