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我们讲到庚二识变理论。那么我们这一大科,主要是研究唯识学的因缘观。

唯识学在解读人生,它把人生分成两块:一个是果报的受用,一个是业力的造作。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我们只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在受用果报,你活在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中,这是第一件事情,你在享受种种的受用;第二个你同时也在造作很多新的善恶的业力。那么受用果报跟造业这两块,在唯识学它们两个是分工的,果报的受用是第八识管的,造业这一块是第六意识管的。所以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是不得自在,第八识它是不跟你商量的,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今生会有什么样的遭遇,这件事情第八识是不跟你商量的,你没有主导权的,那完全是过去的业力的释放。

所以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你是不得自在的,你能够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认命随缘。当然人生也不是如此的悲观,你还有第六意识,你在面临生命的果报的时候,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造善,你也可以选择造恶。所以我们在造因地的时候,你有选择权的。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奋发向上。所以果报你不能选择,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是第六意识主导,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果报跟造业两个交互的作用。

那么当然这个当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因为你造业又会得果报,这个果报又会牵动你造业,所以因果之间它是一种循环。所以唯识学的人生观是建立一种无量的生命观。当然生命的相续必须由业果相续来支撑,那么因果的相续,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业到果之间,它必须有一个桥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它们两个都是生灭的,你享受快乐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你造业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当因果都刹那生灭以后,到底谁能够做因果的桥梁呢?那就是种子了!这是唯识学最大的成就,它建立了一种种子的概念,它如实的保存我们的业力,等待适当的时间变现果报。

所以我们一个人,只要你要追求解脱轮回,你迟早要面对你的种子,因为它是你背后一个很强大的引导的作用。它虽然无形无相,它虽然潜伏躲在背后,但是它的确有一种力量在主导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无量无边的种子,恒转如暴流,恒常相续,刹那变化,没有形相,但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的目标临终正念,提起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之前,你必须要面对你自己的种子,你不能够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所以你既然迟早面对它,从佛法的角度你早一点了解它,早一点调伏引导它,对我们是最好的,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你才充满了惊讶,到时候来不及了。

唯识学它在主导我们去认识种子,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时候,它把种子分成两块:第一个是属于思想的种子;第二个是属于业力的种子。你必须面对你这两块种子,这两个都是我们过去生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而累积下来的。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我们思想的种子,我们的思想从唯识的解释,有很多的宝藏,当然也有很多的地雷。什么是宝藏呢?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善根,学佛法的善根,这个是前生的你留给你的宝藏,你要好好利用。当然每一个人的宝藏善根不一样,佛性的确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把佛性转成人性的时候,它又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善根是有差别的,比方说有些人他一学佛法,看到佛法讲苦谛、讲到无常,他生大欢喜,发心学佛,这个就是你的宝藏,你的善根点就在苦空无常无我;比方说有些人听到空性的道理,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有些人讲到大悲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他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

诸位,刚开始不要追求圆满,先要知道你的善根在哪里?因为它是你一个学佛的触发点,先求有再求好。你不要跟人家一昧的追求圆满的教法,它不见得适合你。佛法的修学很强调意乐,如果你修行起来,老是很沉闷,没有法喜,没有好乐,你今生很难有成就的。

所以你永远要知道哪些法门是能够触动你善根的,你必须要善用这个法门,因为它会给你很大的意乐,你必须从这个地方出发。当然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目标,你要知道你圆满的善根是在哪里,但是你可别忘了,你今生的定位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跟过去做连接的,我们不能老是活在佛性的理想当中,你迟早要面对人性,就是你无量的轮回当中,前生的你留给你什么样的宝藏,你要先从这个地方出发。

所以《法华经》为什么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没有一个人直接契入真实相?先从你的务实的善根下手,所以佛陀也说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再到无所求。所以我们不要一下子就马上追求最圆满的善根,不要这样,先知道你需要什么,哪些法门能够触动你的欢喜的,让你很勇猛的去拜忏,很勇猛的去持戒,很勇猛的去念佛,这个对你太重要了,这就是你修行的动力。所以你要了解你的定位,就是你的善根在哪里,你的报障在哪里,先把这个开关启动起来,然后再慢慢的透过佛法的修正,让它更圆满。

当然讲到人性就有盲点,你最好能够务实的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财色名食睡。前生的你他留给你的善根,但是他给你留下了很多的盲点,我们心中有很多盲目的不合理的追求,这些你必须要调伏的。因为它临终的时候,它会生起来活动,来障碍你的正念,破坏你的往生。所以我们从思想的种子,我们知道我们前生到底留下我们什么东西,哪些是可以我们利用的,哪些我们必须要赶快做调整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思想的种子——[名言种子]。

另外一块就是[业种子],我们面对业种子,当然业力很多,有些东西你不着急处理,但是有一种业,你必须要早点处理,就是强大的业力。

诸位,带业往生,你最好清楚什么业是可以带,什么业是不能带的,不是所有的业都可以带业往生的,不是这样子。

你没有那个本事把所有业都带走,你没有那个本事,你没有证得空正见嘛!所以我们最好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区分哪些业是不能带的,你要赶快把它处理,把这个业从一个重大的业力变成一个调伏的业力。

什么叫做[重大的业力]?有三个条件,你最好自我反省一下:

第一个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深生好乐。你曾经在你的生命当中,造某一个杀盗淫妄业的时候,你内心是非常大的意乐,谁劝你都不听的,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非做不可。

第二个数数现行。你经常的去造作,起码你有一段时间是经常造作的,数数现行在古人的开示,三次以上就叫数数现行,达到第四次就叫数数现行,次数在四次以上。

第三个无惭无愧。你事后根本没有忏悔,就把它放着,这种业你是不能带走的。

第一个你造业的心如此的强烈;第二个次数如此的频繁;第三个你根本无惭无愧。那么这种业它一定会障碍你往生,所以你必须趁早处理。所以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临终一定要面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会跟你算帐的,你的业力、你的思想,这两关你都必须过,你要忏悔业障、调伏烦恼、正念分明,才能够提起佛号、趋向弥陀的光明。所以唯识的缘起观,让我们了解自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烦恼、跟我们的业障到底在哪里,让我们能够趁早做好准备,是这个意思。

好,那么这个地方的识变,前面我们比较偏重在造业这一块,这个地方讲到受用果报。就是说我们除了我们今生在造业以外,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当阿赖耶识把业力释放出来的时候,落实到我们的身口意的时候,变成一种快乐痛苦感受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有一个偈颂很重要,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那么这个偈颂解释,我们看附表第九,我们把它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说过的一些道理,再用这种果报的受用这一块,来做一个解释:

由一切种识,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有的果报的出发点是阿赖耶识,或者异熟识的种子出发的。阿赖耶识,在第九页,我们看这个最上面那个第八识,page第九是不是有一个表,有一个表最上面有一个圆圈,这个左边写异熟识。那么当我们在今生投胎的时候,第一个能变就是异熟识,它会把最强大的业力,已经成熟的业力,释放出它的果报出来,你的正报的根身,你的依报的人事、山河大地、所有的环境,它就把它变现出来了。那么当然第八识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第八识变现出来以后,接下来如是如是变,这个如是如是变,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要起现行的时候,它是三种变化。

第一个[异熟能变],它从业力的角度变现一次。

第二个它[思量能变],你在你变现的果报当中,它本来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它本来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但是你自己捏造一个自我,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然后有一个我就有我所,这些是我所受用的,那么你就把一个平等的法界,本来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果报的平等一真法界,你把它切成两块:一个是我,一个是我所。这个是谁弄出来的呢?第七识——思量能变,由我去执着这一切的我所。当然每一个人的执着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外境的执着是很重,有些人是比较乐观,比较轻薄,这个我法二执,每一个人当然不太一样。总而言之,我们一定会在生命的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概念出来。

然后第三个[了境能变],就是你的名言的思考,有些人会比较做正面的思考,它在变现果报创造自我以后,他会以一种感恩的心、宽容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的人生,他比较容易生起快乐的感受;有些人会用一种比较刻薄的心、批判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不容易生起快乐。所以当阿赖耶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让你受用果报的时候,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经过三次的变化以后,以展转力故,三种力的交互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三种,你各种感受就出现了,就到最后变成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今生的感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好不好。比方说我们之前讲过这个《前世今生》,有一个凯萨琳居士,这个是一个女众居士。她在果报的受用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出了差错,就是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产生极度的恐惧跟痛苦的感受,当然这个感受从什么地方来?事出必有因,诸法因缘生,一定有道理的。

来,我们来看看三能变:

第一个[业力的变现]。其实从人的果报来说,水不应该是有伤害性的,不应该,因为它不是刀剑,它不是毒药,所以从客观的条件,从业力的角度,水是没错的。就算每一个人福报不同,他看到的水,顶多就是质量差一点,不至于说伤害,所以异熟能变,这个问题应该不大。

第二个[思量能变],这个有点问题了。她应该有很坚固的执着。那么问题最严重就是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因为她过去生的生命经验,她把水安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言,她认为它是一种毒药,它是来伤害她的,所以水果然变成了一种伤害的角色,所以她这个是思想出了毛病,后来她经过心理医师的辅导,她开始把过去的名言给转变了。所以说我们在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客观的业力,也有主观的你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然后以展转力故,各种快乐痛苦的感受彼彼分别生。所以我们今生的快乐痛苦,取决于第一个你的善恶业,第二个取决你的心理素质。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果报的受用。

好,我们再翻到讲义的第三十面,那么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

庚三、识变差别

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有[因缘变]跟[分别变];从跟他人的互动角度,有[共变]跟[不共变]。我们先看看自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因缘变,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因缘变、分别变

【因缘变——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时,阿赖耶识把这个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第一个是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随顺第八识的这种善恶业力的因缘的势力而变现,也就是前五识跟第八识它随一种增上的异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业力,对不对?有一种业力已经成熟了,它的势力很强大了叫增上,那么已经成熟的业力,就是过去的业力为因,还有你的名言种子,你前生临终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恶念等等的思想为因,那么过去生临终的思想,带动你的业力而变现出来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它没有假借你的第六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着,它完全从自类的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那么这种有色心果报的实体实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尘,乃至于耳根去受用声尘等等。这种是一种真实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来的。

[因缘变]就是当你的明了心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你的心还没有起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因缘变。你的思想还没活动之前,第一刹那,我们一般的因缘变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平常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触的时间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真实感受到它的滋味。当然如果你善业很强,你会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欢喜的味道来滋润你;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感受到是一种痛苦刺激的味道。那当然这只有第一念,我们真正跟外境接触的也就这么一念而已,就是因缘变。那第二念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仁者心动,这个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那人生就变化了。所以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第二段:

【分别变——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有二类: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二、带本质亦有能生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

那么前面的因缘变,是我们还没有生起妄想执着之前,我们真的跟外境接触了,我们真的接触到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但是当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识第七识这个思量跟了境就开始活动了,把这个外境又做了两重的变化,就是第六第七识,各随自计度分别,该执着的执着,该安立名言就安立名言,那么又把这个境相又做了变现,那么这个变现有两方面:

第一个[偏随能缘]的分别力,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叫独影境。这个就是你完全在打坐的时候,在打妄想。独影境这个独就是第六意识,它完全没有靠前五识的帮忙,它自己在心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让你自己快乐。就你自己捏造一个妄想的境界,让你自己快乐,让你自己痛苦,就是它完全没有依托外在的本质。所以人生的快乐痛苦,也不完全是外境决定的,有时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这就是独影境,完全是你捏造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说它也带本质,又夹带妄想。比方说你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看到一条绳子,这个绳子就是一个因缘变。它本来是个绳子,但是你的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因为光线不足,你第六意识做了错误的思考,你认为它是条蛇,对你来说,你认为它是条蛇,可能对别人来说它是个绳子,但是你自己的妄想把它变成一条蛇,所以你心中受用的是一个蛇的影像,你非常害怕,这个就是带质境。就是说你依托外境,又自己捏造影像,这两种都是分别。只是说一个靠外境,给你一个影像,你再打妄想,一个是你自己不用靠外境,就打妄想,反正你得到的影像都不对的。

按照佛法的角度,我们后面讲无分别智,就是说你刚开始学佛,你要把人生恢复到本来面目。按照佛法的角度就是说你现在对人世的认知完全是错误的,你看佛法的意思,先否定再肯定,按照唯识的角度,你对你的认知要全盘的否定,要把人的生命先归零,否则你这一辈子,都没有看到人生的真相。

所以人是很可怜,可能只有小时候会得到人真正的感受,因为小时候你的妄想执着没有那么的重,第六意识势力没那么大,一个人一旦成年以后,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妄想,大部分的时间,你从来没有一刻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从来没有,你就是第一念,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第二念以后,那就是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完全受你的思想的主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最后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人生还它个本来面目,只能够修无分别智,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要彻底的归零,否则你根本走不出你的妄想。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我们人生业力已经够麻烦了,又要加上自己的妄想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