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字:

无:虚无。

有:实质。

徼:界限。

玄:道。

译文:

所谓大道,路也,理也。条条大路通罗马,同归而殊途。时移俗易,推陈出新,安有不变之理。世事无常,事无绝对。

名者何也?名义,格物以致知。无中生有,先后顺序。先有物(客观存在),后有知(主观认知)。知也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欲之有无,乃兴之所至。或叹赏美妙,发于心;或追本溯源,现于行。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出而异名即如此。道之玄妙,不在奥,而在多,因时、地、人、事而异,不一而足。一言难尽,故妙不可言。

释义:

非常,不拘一格也。大道泛兮,包罗万象,怎会有局限?

如进化论,生物最初都是单细胞,随着环境变化而进化,物竞天

(本章未完,请翻页)

择,适者生存,形成如今的物种多样性。而人之初也像单细胞,都是无知无欲的婴儿,性是善是恶,君子或小人,全在后天教育。学说话,学写字,知识一步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引发质变,由各人不同见解、不同选择,延伸出各门学科,分出三教九流。与时俱进,故无常道。

玄之又玄,同谓之玄。大隐隐于野,小隐隐于市。身隐也;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心隐也。无论身心,皆隐也。

如理学、心学之争,本意都是修身立德,学问根本也同出于四书五经,却始终争执不休。

理学之主张,格物致知,是将本心看作璞玉,外物为他山之石,切磋琢磨,涤除玄鉴,以求无疵——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理气之别,即内在规律与外在形象,如风雨雷电为气象外显,气候变化为天理所在,合称为天(理)气。格物致知,便是观察气象变化,领悟天理规律,然后旁触类通,一理通万理,从中得到修行法门,知晓为人处世之道,得以修身养性。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而得正道,以免误入歧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心学之主张,心即理,是将本心看作明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若目中无物,内心也就空无一物,也就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看见了,便倒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映在心镜中,但不过是镜中花,眼不见则净,有如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恪守本心才是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在玄鉴无疵的境界中,对于心中镜像的评定,全在于一己之见,不为世俗利害干扰,善即是善,恶即是恶,如童言无忌,好便是好,不好便是不好,谓之致良知。知善为善,知恶去恶,心动就行动,从心所欲不逾矩,谓之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理学讲过程,而心学讲结果,都在追求真理。就如神秀与惠能作的两个佛偈,都是成佛之法。而二者之所以争执,在于顺序之别。理学乃有,心学乃无,有无的顺序相悖便是分歧所在。然不论“理为本”或是“心即理”,都是围绕着理(道)为论点,万变不离其宗。

争争吵吵几百年,皆因未能破我执,痴也,嗔也。

所以论道不能犯执,一味地咬文嚼字,便是钻了牛角尖,虽然能以点破面,但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不能全面理解,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同写字画画,要有大格局,若在一笔一划上计较,眼界窄了,字就写得歪七扭八,画也结构散乱——“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